“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优化策略
作者: 吴建芳摘 要:作业既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载体,也是检测、反馈学生学习质量、样态、效果的载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立体性的整合作业、梳理性的整合作业、实践性的整合作业,让作业富有效度、广度、力度。在“双减”政策下,教师要积极、主动地探索作业优化与改革之路,通过对作业的不断优化与改革,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小学数学 “双减”政策 作业优化
立足于“双减”政策,学生的数学作业不能只聚焦于“课时”,还应着眼于“单元”。当下的数学作业存在着诸多弊病,如作业的教辅化、题海化、散点化、“盆景化”等,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肤浅、被动,停留于低阶。在“双减”政策下的作业设计研发中,教师必须注重“减负”“增效”“提质”“优化”,设计研发作业,加强学生对数学学习内容的理解,控制作业的数量,提升作业的质量和品质。
一、“立体性作业”:让作业富有效度
“立体性作业”是指“将学生所学的内容进行综合性的渗透、融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综合性应用的作业”。传统作业,往往是学生简单地套用公式,导致学生的知识应用、拓展、延伸能力比较薄弱。在“双减”政策下,教师要以作业为载体,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高阶认知与灵活应用的能力;要对相关知识进行整体性观照,从系统性、结构性、整合性的视角设计研发作业,让作业充满活力。
比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时,笔者就设计了“玩转圆柱”活动,构建动态的、立体性的作业,让学生分别用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半圆等旋转,计算形体的体积;让学生沿着底面截取或者拦腰截取圆柱,计算增加的面积;让学生用长方形纸卷成一个长方体、正方体或圆柱体,计算这些形体的体积;让学生将一个小圆柱放置在大圆柱上面,计算它们的体积与表面积,等等。这样一些多维性、立体性的整合作业,能够让学生“玩转圆柱体”“修补圆柱体”。通过立体性的作业,教师能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审视圆柱(如圆柱的切拼、圆柱的叠加、圆柱的展卷、圆柱的旋转等)。
“立体性作业”突破了传统作业的时空限制,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相比于传统的数学作业,立体性的数学作业更具有综合性、拓展性、延伸性。
二、“梳理性作业”:让作业富有广度
“梳理性作业”是指“将学生所学的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行梳理、整合,从而发挥作业的巩固、评价功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自主性、自能性的梳理,从而完善学生的数学认知。“梳理性作业”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加工,进而形成一种具有结构性、系统性、迁移性的数学“脑图”。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既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性的梳理,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细节性的梳理;既可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架构,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局部的归整。“梳理性作业”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从割裂走向整体、从表层走向聚合、从单一走向立体。比如,在教学了“多边形的面积”之后,笔者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梳理:一是对“多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进行梳理,让学生借助“箭头图、树形图、顺序图、气泡图,通过长方形的面积推演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通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演三角形的面积与梯形的面积。二是对“多边形的面积公式的形态”进行梳理,让学生借助“鱼骨图、结构图、分类图、桥图”,用梯形的面积公式推演其他多边形的面积公式。通过对这两个层面作业的梳理,笔者让学生了解了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来龙去脉,理解了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本质,洞察了多边形面积公式的关联,学会了对多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等等。思维导图犹如一根放射性的神经,能将一些重要的知识节点串连起来,让学生明晰其中的因果关系、并列关系、属种关系。借助思维导图设计作业,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作业样态。
“梳理性作业”能有效联结学生头脑中零碎的、散乱的知识点,能深化学生的立体性认知。在设计研发“梳理性作业”时,教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作”与“业”的关系、“题”与“生”的关系,通过对作业的梳理,解决学生的作业障碍、困局与问题,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顺畅。
三、“实践性作业”:让作业富有力度
传统的数学作业往往是纸笔作业,而“双减”政策下的作业是“实践性作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实践性作业”,充分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让学生的感官协同活动。瑞士杰出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发展的,如果切断学生的动作,学生的思维就无从谈起。“实践性作业”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注重学生的作业感受与体验,能让学生的作业富有力度。“实践性作业”的形态就是要让学生多动手、多操作,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提升自我的智慧,增进自我的认知,发展自我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时分秒”时,笔者设计研发了“长程性作业”,提前一周,引导学生与生活中的“钟表”进行亲密接触。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制作钟面,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钟面的结构、组成,了解时针、分针和秒针的运动规律和运动关系,等等。在实践性整合中,学生将“时分秒”的相关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比如,有的学生说,时针走得最慢,所以最短;有的学生说,秒针走一圈就是我在心中数六十个数的时间;有的学生说,我一分钟能跳绳110下;有的学生说,我吃一顿饭的工夫是五分钟,等等。有了这样的“长程性作业”,学生在学习“时分秒”的知识时,就会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就会得心应手,进而积极投入学习之中。在“实践性作业”中,学生不仅认识到了“作为点的时刻的瞬时时间”,还认识了“作为段的长程时间”。这样一种“实践性作业”,让学生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与体验。
“实践性作业”是多维度的作业,能有效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渗透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的作业充满活力与张力;能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个性、走向创造。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实践性作业”跟进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立体化的展示,并从各个方面展开多维度、多样态、立体性的评价。
总之,作业既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载体,也是检测、反馈学生学习效果与样态的载体。教师要借助作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学生作业的内容与形式,让学生的作业更有梯度、更有维度,让学生的作业不断地“增值”。“整合性的作业”不仅是一种综合性作业,还是一种跨学科、跨界性作业,有助于加强知识的勾连与知识的贯通。通过对作业的整合,教师能够有效地控制作业的数量、提升作业的品质、优化作业的样态。在“双减”政策下,教师要积极、主动地探索、优化、设计作业,通过对作业的不断改革,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王玉霞.小学数学家庭作业设计之我见[J].名师在线,2020(8):5-6.
[2]郑毓信.“数学深度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数学教育学报,2019,28(05):24-32.
[3]朱翔飞.数学实践力,在数学课堂空间拓展中生成[J].数学教学通讯,2020(4):42-43.◆(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