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作者: 曹美芳摘 要:小学教育既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也是影响学生未来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抓好小学教育,对学生的长远学习有重要的作用。数学是小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的重要窗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质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 应对策略
小学阶段是学生初步接触系统的知识教育的阶段,是为学生的长远学习奠定基础的阶段。数学作为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关系着整个小学教学的质量。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采取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成效。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年龄较小,思维能力较弱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足,认知和行为以模仿为主,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弱。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学科,具有逻辑性、应用性、抽象性。对小学生而言,学习抽象数学知识的难度较大,很多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知识,一旦遇到难度较大、灵活且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时,就会出现思维“冻结”的情况。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时,笔者以“15+8=23”为例题,给学生讲解了加法的计算法则和基本步骤,但是当笔者要求学生做“23-8=?”这道题时,很多学生就不会了。这证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学生只是停留在单纯的模仿计算阶段,而没有深入了解数学算理,更不具备逆向思维,难以掌握加减法的逆运算。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产生不良的学习情绪,影响学生的长远学习。
(二)部分数学教师的教学模式僵化
素质教育给新时代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下,积极革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但是仍有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不够全面,甚至存在误区,导致课堂教学改革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教学模式僵化,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算理、运算顺序、运算技巧,却忽视了数学知识的学以致用。例如,在教学“植树问题”相关知识时,笔者重视创设情境,通过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算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植树问题与生活实际有密切的联系,是开展生活化数学教育的重要素材。
(三)评价方式不当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恰当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很多教师采取错误的评价方式、评价角度、评价标准等,导致评价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甚至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负面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学生能积极回答问题,无论回答正确与否,教师都会对学生做出正面的评价。比如,对学生说:“你很棒!”“回答得非常好!”“老师给你点个赞!”对学生而言,这种单一性的评价模式,一方面容易让学生陷入对自己的认知误区中,认为自己每次的回答都是正确的,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长期处于这种评价模式中,鼓励反而会失去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不但对学生没有激励作用,而且会降低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适当的鼓励性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是过度的鼓励性评价则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解决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的对策
(一)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简单地进行课堂思考或课堂答问,这样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多元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合理采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这样不仅能丰富课堂活动形式,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以数学实验课为例,在实验课中,教师要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分组合作交流、动手实践,从而经历“猜测—实践—验证—总结”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活动能让学生在合作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体会实验的快乐,提升课堂的参与度。
(二)创新教学方式
小学生处于活泼好动的阶段,课堂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灌输式”教学不仅难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也难以满足教师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甚至还可能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只有趣味性、直观性较强的教学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专注于课堂学习。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与认知的阶段性特点,创新教学方式,将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趣味化、直观化。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较大的难度。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绘画的方式将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表达出来,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时,笔者没有单一地教学生认识数字,而是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将数字表达出来,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比如,有的学生画出了5只漂亮的蝴蝶;有的学生画出了4个彩色的太阳;有的学生画出了3朵花等。这样不仅可以保护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与知识基础。因此,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用框架的形式系统地展现,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教材每册的总复习时,笔者都会指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让学生直观认识每个学期学习的数学知识,从而建立结构化的数学知识结构。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复习与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实现思维的可视化,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不同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实现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丰富教学评价方式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也不是为了筛选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学评价要多元化,一味地表扬或批评都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一味地批评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味地表扬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动机非常不利。教师要将表扬和批评相结合,使其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例如,面对同一个问题,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肯定是不同的。对“学困生”来说,教师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表扬,这样能提升“学困生”的自信心;对优等生来说,在表扬他们的同时,也要指出他们的不足,鼓励他们不断突破自己。适当的表扬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有效学习;适当的批评能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综上所述,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路径。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而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年县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