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课标,建构高效数学课堂

作者: 唐春霞

聚焦新课标,建构高效数学课堂0

摘   要: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核心素养”“数学能力”等词语被反复提及,这说明小学数学课堂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都要与时俱进,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引领学生进行高效的探索,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引起了一线数学教师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教师应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教学出发点,从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发,践行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从“知识教学”转向“素养教学”,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积极地融入其中,变“灌输”为“探索”,变“被动”为“主动”,变“机械记忆”为“灵活应用”,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品格和思想,进而建构更加高效的数学课堂。

一、游戏化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课堂的教学,既不是机械的知识“灌输”,也不是学习技能的重复训练,而是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让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进行探索。比如,在教学“3的倍数”时,笔者对学生说:“你们玩过‘报30’的游戏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玩这个游戏。”学生听说要玩游戏,立即来了兴趣。笔者公布游戏规则:同桌2人为一个游戏小组,轮流报数,从1报起,每次至少报1个数,最多报2个连续的数,先报到30的同学获胜。明确游戏规则后,学生很快投入游戏中,气氛非常热烈。然后,笔者让获胜的学生到讲台前和笔者进行游戏,奇怪的是学生每次都以失败告终,笔者每次都能获胜。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自然产生了疑问,带着兴趣进入对新知识的探索之中。

二、问题化教学,促进学生的思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和“学”是课堂的核心内容,而“问题”是沟通“教”和“学”的纽带,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要想改变“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应精心设计各种问题。在以往的教学中,设计的问题都缺少目的性和指向性。经历了20多年的教学改革,虽然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取得了明显的变化和进步,但是以讲授为中心的课堂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没有实现“由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其实,教学过程就是由“教“不断转化为“学”的过程,把学生的未知变为已知。“教”就是为了“不教”,“教”既不是压制也不是为了取代“学”,而是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进而实现自主学习。

比如,在教学“小数加法和减法”时,笔者引入生活问题:“李华到文具店购买文具,一支钢笔的定价是8元,一本笔记本的定价是3.4元,一个讲义夹的定价是4.75元,一支水彩笔的定价是2.65元。李华购买了一个讲义夹和一本笔记本,一共需要多少元?一个讲义夹比一本笔记本贵多少元?”根据数量关系式,学生列出算式:“4.75+3.4”“4.75-3.4”。显然,这属于小数加减法,是新知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探索,笔者又为学生设计了以下问题:(1)你能计算出这两道题吗?(2)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3)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这三个问题,都是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的,能够引导学生一步步逼近知识的本质与内涵。

三、操作性活动,强化学生的理解

新课程标准倡导从学生的发展出发,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释放。数学是一门抽象、深奥的学科,小学阶段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非常薄弱,难以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而动手操作就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动手操作活动,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积累感性经验,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笔者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分数,分别是[13]和[14],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13]小于[14]。”对此,学生出现了错误,究其原因是学生受到比较整数大小方法的影响,出现了思维定式。为了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笔者为学生设计操作活动:拿一张正方形纸,动手折一折,用不同颜色的水彩笔,分别涂色表示[13]和[14],然后比较涂色部分的大小。这样的操作活动,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完成起来比较容易,通过对比涂色部分的大小,学生发现[13]大于[14]。

四、开放性探索,发散学生的思维

创新意识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其落到实处。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重结果轻过程、重讲解轻探索”,无形中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改变以往的做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剖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比如,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给出问题:“超市准备购买50箱苹果,每箱苹果的定价是75元,现在从购买苹果的钱中拿出2250元购买梨子,剩下的钱还可以买多少箱苹果?”在学生计算的过程中,笔者没有限制解答问题的方法,反而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剖析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体验智力角逐的精彩。

五、实践性问题,让学生灵活应用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一课一教”,即针对一个知识点或几个例题,进行单一的练习。学生虽然学会了,但是没有形成相应的技能,更没有建立课内和课外的联系,严重影响核心素养的形成。对此,教师需要引入实践性问题,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提炼、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比如,在教学“条形统计图”时,笔者并没有让学生机械地练习,而是让学生把自己家里6个月的水电费数据记录下来,然后根据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绘制条形统计图的过程,既可以增进学生对课堂中所学知识的理解,体验学习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不容易,培养了学生节约用水、用电的意识。在学生绘制条形统计图后,笔者让学生对比看一看哪一个月的水电费最高,哪一个月的水电费最低,进一步感受条形统计图统计数据的优势。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笔者巧妙地引入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沟通数学课内与课外的联系,将所学知识及时地转化为技能,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现实生活,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更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总之,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丰富学生的认知、发散学生的思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应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探寻有效的教学策略,“顺学而教”,完善以往数学教学中的不足,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薛弘毅.探究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16):123-124.

[2]何晨.试论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及对策[J].新课程,2021(30):164.

[3]黄晓兰.试论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及对策[J].学周刊,2021(29):121-122.

[4]罗雪莲.新课标背景下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J].学周刊,2022(24):30-32.◆(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曲塘镇李庄小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