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实践,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精彩

作者: 胡建如

摘   要: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理解和掌握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对他们而言颇有难度。如何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是广大数学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而引入动手操作活动便是有效的方式之一,它能加快学生吸纳新知识的速度,促使学生形成结构化的认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动手操作   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动手操作已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多沿用“注入式”教学模式,把数学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无法深刻、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对此,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习需求,为学生构建动手操作的平台,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获取感性的认知,使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可视。教师应按照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顺学而教”,针对相应的知识点,拾级而上,一步步逼近知识的本质,彰显数学课堂的生命活力。

一、动手操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既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也是高效课堂的基础。数学是一门抽象性、严谨性很强的学科,如何改变学生对数学的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动手操作无疑是可行的方式之一,能让学生以更加积极的状态融入课堂,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使原本枯燥单调的数学学习变成快乐的旅程,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笔者设置教学情境,对学生说:“我朋友的儿子要过生日,我准备送一件礼物给他,但是长方体礼盒的外包装不够精美,很不好看,大家能否帮老师出个主意?”学生思考后,提议给礼物盒贴上包装纸,这样就显得美观、大方。这样的话题,就能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为探索表面积的计算做好了充分的铺垫。接着,笔者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长方体纸盒、直尺、剪刀等物品,动手量一量、剪一剪、算一算,探索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剪开纸盒发现,前、后的面积是长乘高,上、下的面积是长乘宽,左、右的面积是宽乘高,将它们的面积相加,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没有将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讲授给学生,而是从生活入手,为学生引入动手操作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动机。

二、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

新课程标准倡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与探索学习,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提升探究能力。实践证明,动手操作可以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用动促思,以思促言”,真正实现自主学习的目的。

(一)动手操作,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计算教学是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内容,贯穿了学生小学阶段的始终。算法是算理的直接体现,而算理是对算法最好的解释,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算理抽象、难懂,对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比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时,笔者出示问题:“学校舞蹈队有女生23人,男生9人,女生比男生多多少人?怎样计算出结果呢?”笔者让学生拿出2捆小棒(1捆10根),3根散开的小棒,让学生探索结果:(1)拆开2捆小棒,有20根,加上原先散开的3根,就有23根,取走9根,剩下14根。(2)拆开1捆小棒,和散开的3根小棒合在一起,就是13根,取走9根,还剩下4根,加上未拆开的一捆,就是14根。(3)直接从一捆中取走9根小棒,还剩下1根,加上其他的,一共14根。在学生操作小棒的过程中,无论是算法还是算理,都变得形象、可视,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算法,让原本枯燥的计算教学变得有趣,提升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对公式的推导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会经常碰到对公式的推导。由于学生空间观念不强,要想直接推理,还是非常困难的。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进行操作。比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笔者让学生猜想长方体的体积和什么有关,学生说出想法后,笔者没有立即进行评价,而是让学生拿出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动手拼一拼。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积累了经验,为推导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奠定了基础。在学生完成表格后,笔者让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应该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表格中的数据让学生的思维有了依托,他们很快想到长方体的长、宽、高相乘的积,正好和长方体的体积大小相等,进而顺利地得出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三、动手操作,能让学生辨伪存真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容易出现思维障碍,甚至出现错误。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不能打击、批评、责骂学生,那样会挫伤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学生变得害怕错误、畏惧错误。对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找出错误,直击知识的本质,达到辨伪存真的目的。

比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笔者出示问题:“将2张长15厘米、宽7厘米的硬纸板拼成一个长方形,所拼的长方形周长是多少?”学生思考后,认为可以这样列式:15+7=22(厘米)、22×2=44(厘米)、44×2=88(厘米)。当笔者询问学生这样算的原因时,学生的解释是,先算出一张长方形硬纸板的周长,然后乘2,就是所拼长方形的周长。由此可见,学生对周长的理解出现了偏差,计算是错误的。对此,笔者让学生拿出2张长方形,动手拼一拼。学生依据所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列出了相应的算式,得出了最终的结果。在计算过程中,学生发现原先的算法不对,因为周长是平面图形外围一周的长度之和,在拼的过程中,有一些边被拼到图形内部了,就不能再计算在周长之内。

四、动手操作,能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教学了相应的知识点之后,很多教师喜欢为学生设计机械、单调的练习,导致学生对练习不感兴趣,甚至排斥。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动手操作练习,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积淀活动经验,进而拓宽学生的认知。

比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之后,笔者为学生设计了变式训练:“李叔叔准备用16块1米长的木条,围一个一面靠墙的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针对这样的问题,如果让学生直接解答,难度会非常大,难以形成有效的解题思路。对此,笔者让学生拿出小棒动手围一围,看可以围出多少个符合要求的长方形,然后算一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只要围三条边,当所围长方形的宽是长的一半时,面积最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创新求变的原则,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拓宽学生学习的厚度和深度。

总之,数学是复杂的、深奥的,学生学习起来颇有难度,而动手操作既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印象。因此,教师要顺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精心设计动手操作活动,为学生搭建思维的“爬坡台”,提升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让学生养成勤学善思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赵文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动手实践操作活动的意义和策略[J].第二课堂(D),2021(8):31-32.

[2]李风辉.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措施[J].家长,2021(4):71-72.

[3]杨建琴.动手实践,掌握数学规律: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J].数学教学通讯,2022(16):16-17,22.◆(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新桥小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