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童玩”园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作者: 何丽君 冯芳

摘   要:园本课程是基于幼儿园所处区域的自然环境、地域文化设计的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童玩”是一种基于游戏化教学的教育理念,重在引导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获得高效发展。在构建“童玩”园本课程时,教师要从幼儿的兴趣爱好、认知水平与生活实践入手,确定课程理念与目标,厘清园本课程的基本结构,为“童玩”园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奠定基础。

关键词:“童玩”   园本课程   构建

“童玩”是一种以游戏化教学理念为基础的教育理念。其中“童”是指以儿童为中心,关注儿童的发展与成长。这意味着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尊重幼儿的童心,也要唤醒幼儿的童心,珍视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及自然本真的游戏价值。“玩”是指幼儿园要为幼儿提供玩耍、游戏的环境,如户外游戏活动区域、室内游戏活动区域等,让幼儿在玩中学,在玩中成长。本文结合“童玩”教育理念,立足幼儿实际发展需要,以幼儿的生理、心理与成长规律为基础,以游戏为载体,开发“童玩”园本课程,让教育过程成为幼儿自发生成、自愿参与、主动探索、自主建构的过程。

一、建构课程图谱,为“童玩”园本课程奠定基础

(一)理念引领,细化课程目标

在构建“童玩”园本课程时,教师要以幼儿的兴趣、天赋、智慧、生活为基本标准,确立幼儿的中心地位,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幼儿。“童玩”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课程实施,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关注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在总目标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试行)》细分各年龄阶段的课程目标。例如,在设计以“认识自我”为主题的“童玩”园本课程时,笔者确立了分阶段的教学目标。对小班幼儿,笔者确立了“乐探究、悦欣赏”的培养目标,重在引导幼儿探索自身、欣赏自身,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对大班幼儿,则确立了“喜交流、富关怀”的培养目标,从幼儿的人际交往出发,重在引导幼儿积极与同伴交流,对自我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的认知。以上培养目标既是课程的起点,也是课程的重点,是幼儿发展的重要目标。

(二)构建课程图谱,明确课程结构

在确定课程理念与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就要以幼儿的发展为出发点,以育人目标为指引,探索课程元素之间的“纵向连贯”与“横向联结”,构建“童玩”课程图谱,明确课程结构,从而形成具有系统性、层次性、完整性的课程体系。

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是课程建构的依据,是课程图谱的中心,具体的课程以此为原点进行“放射式”的延伸与拓展。园本课程主要包括基础性课程、选择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三大部分。其中,基础性课程是整个课程结构的核心,由生活活动、游戏活动、运动活动和学习活动组成。选择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是基础性课程的分支,是幼儿可以根据自身的年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的课程,以社团活动、手工活动、文化活动为主。课程图谱在帮助教师厘清课程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同时,能让教师从系统、整合的视角理解园本课程的基本结构,为整个课程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打造活动环境,为“童玩”园本课程创造条件

(一)规划户外“童玩”活动区域

打造“童趣”的活动环境,是实施“童玩”园本课程的基本条件。在打造活动环境时,教师要在充分考虑校园环境与客观条件的基础上,依据“开放而便利”的原则,根据不同活动项目对场地的要求,合理划分幼儿户外“童玩”活动的区域。

例如,笔者在打造校园环境时,将幼儿园的户外场地划分为小田园、野趣园、游乐园三大园区,统称“童玩”小镇,并投放相应的游戏材料,为幼儿打造具有多样化、挑战性和冒险性的户外游戏环境。其中,“小田园”的主要功能是让幼儿观察植物、体验自然劳作和种养、分享劳动成果;“野趣园”主要由草坪、土坡、小山洞、沙水池、树屋和紫藤长廊等构成,能支持幼儿开展各类野营、攀爬和挑战游戏;“游乐园”主要是供幼儿开展体育活动和各类游戏活动的区域。每片活动区域都有特定的功能与价值,能支持幼儿多样化的活动,为幼儿的综合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二)建设多样化的室内活动空间

首先,教师可以建设趣味盎然、互动性强的走廊环境,让它成为幼儿开展自由游戏的室内空间。在建设时,教师要全面拓展走廊的功能,将走廊的通行功能和游戏功能相结合。比如,可以在走廊墙面设置“科学探究墙”“益智墙”;可以利用较开阔的空间,巧妙设计交流活动,促进幼儿语言和社会性的发展。

其次,教师要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建设班级区域环境;要站在儿童的视角去规划室内区域的游戏空间,凸显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感受班级的“童玩”氛围;要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与兴趣点,在保证幼儿活动安全的同时,在区域中投放适当的游戏材料,激发幼儿进行游戏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在班级设置“材料超市”,“材料超市”中的材料由教师、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将其作为班级区域游戏材料的补充,让幼儿在区域游戏过程中有充足的材料使用,为幼儿多样化的活动提供前提条件。

三、明晰路径,让“童玩”园本课程落到实处

(一)明晰“童玩”园本课程的实施路径

“童玩”园本课程以游戏活动为载体。因此,“童玩”课程的实施路径是游戏,教师要在游戏活动中渗透相关的知识教育与品质培养。例如,在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童玩”园本课程中,由于幼儿年龄较小,对生命的认知不明确。因此,笔者设计了“生命的诞生”的基础性课程。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动手能力有限,笔者与家长合作,设计了种植豆芽的短期实践活动,让幼儿从简单的种植活动中初步认识生命的发展过程,培养幼儿的生命意识。

(二)观察反思,引导幼儿深度学习

观察能力是幼儿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幼儿以游戏的方式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形成具有个性化的认知。因此,在实施“童玩”园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幼儿的生成性问题,引导幼儿细心观察、积极反思,在游戏活动中实现深度学习。例如,在以“合作”为主题的“童玩”园本课程中,笔者设计了拔河的趣味游戏。在游戏中,幼儿需要齐心协力,朝着一致的方向努力,整个小组才能成功。在幼儿拔河之前,笔者提出问题:“观察一下,哪种拔河姿势最省力?怎么列队获胜的概率更大?”在问题的引领下,幼儿能细心观察,在活动完成后,也能及时反思自己的行为,从而实现深度思考,发展了幼儿的活动能力。

总之,在构建“童玩”园本课程时,教师要在建构合理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打造自然、“童趣”的幼儿园室内外环境,让园本课程落到实处。在这样以游戏活动为载体、以亲身体验为基本路径的“童玩”园本课程中,幼儿能实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海东.游戏:给予儿童有灵性的生活[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4(Z1):4-7.

[2]郭华.幼儿园自主活动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学前教育研究,2022(7):79-82.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城北幼儿园)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生态学视域下幼儿园‘童·玩’游戏化园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编号:21ZXZD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