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体验式”劳动教育活动的实践研究
作者: 朱雅萍摘 要:幼儿“体验式”劳动教育活动强调实践体验,主张让幼儿体验劳动,让幼儿亲手操作、亲身经历,在体验中感悟,进而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本文主要阐述了幼儿“体验式”劳动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项目设计与协同路径。
关键词:“体验式”劳动教育 设计原则 协同路径
劳动对人的生命成长具有重大意义,劳动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要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幼儿“体验式”劳动教育强调实践体验,主张让幼儿体验劳动,亲手操作、亲身经历、体验感悟,进而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劳动精神。在幼儿教育工作中,笔者积极开展“体验式”劳动教育活动,其成为幼儿成长的“摇篮”,让幼儿在劳动中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幼儿“体验式”劳动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
幼儿“体验式”劳动教育应当坚持幼儿立场,从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水平、认知规律等实际情况出发,遵循生活性、情境性、实践性、游戏性的设计原则。由于幼儿年龄小,体能较弱,智力发育尚未健全,因此,幼儿劳动有别于成人劳动。
(一)生活体验:生活性劳动
“幼儿的生活才是幼儿的教育。”生活是幼儿学习的“大课堂”,幼儿教育主张把学校的一切延伸到生活中,延伸到大自然中。劳动即生活,设计劳动教育活动应当坚持生活性原则,以生活为源泉,以生活为场域,让劳动教育“散发出生活的芳香”,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针对生活性的“体验式”劳动教育活动,教师应从生活中开发劳动内容,从生活中选择劳动工具;要立足生活场所,将劳动地点搬迁到生活中,将劳动教育融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让幼儿在生活舞台中进行劳动体验。
(二)“情境载体”:情境性劳动
形象思维是幼儿的主要认知特征,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比较感兴趣,更容易理解直观形象的内容。情境是一种具体形象的场景,带有一定的情绪色彩,能够催生人的情感,促进人的认知。合理的情境不仅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还能激发幼儿的情感,升华幼儿的感知与理解。在设计“体验式”劳动教育活动时,教师要以情境为载体,组织幼儿开展情境性劳动,激发幼儿的劳动情感,使幼儿爱上劳动、积极劳动,从而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
(三)动手操作:实践性劳动
没有足够付出的劳动不能称之为劳动,空洞的“说劳动”如同纸上谈兵,几乎起不到任何教育作用。真正的劳动教育要具有实践性,有现场感;要让幼儿“在场”、在状态。只有让幼儿真正去体验劳动,让他们动手实践,经历劳动过程,他们才能真正习得劳动技能,掌握劳动方法,磨炼劳动意志。因此,在设计幼儿“体验式”劳动教育活动时,教师应秉持实践性的原则,多组织实践性强的劳动,让幼儿亲身参与,动手操作,体验感悟。
(四)“玩做合一”:游戏性劳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幼儿的劳动兴趣是劳动教育的第一要务,浓厚的劳动兴趣可以促使幼儿踊跃参与劳动,成为劳动的主人,在劳动中自我钻研,发展综合能力。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窗口,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因此,课程游戏化是幼儿教育的必由之路,在设计幼儿“体验式”劳动教育活动时,教师应多设计一些游戏性的劳动项目,把劳动转变为游戏,让劳动变得有趣。将劳动教育和游戏活动融为一体,能实现“寓学于乐、玩做合一”,既能增强劳动教育的趣味性,又能提升幼儿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让劳动真正发生。
二、幼儿“体验式”劳动教育活动的项目设计
项目设计是幼儿劳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幼儿“体验式”劳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兼顾体验性与系统性,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进行统整构思,科学设计活动项目,并制定清晰的活动清单,构建系统、完整的劳动项目体系。
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社会服务三个维度去构建劳动教育的内容体系,设计劳动教育活动的项目,丰富幼儿劳动教育的资源,全面实施“体验式”劳动教育活动。首先,日常生活中处处是劳动教育的契机和素材。教师可以围绕幼儿的日常生活,开发一些劳动项目,如卫生清理类活动,组织幼儿开展扫地、垃圾分类等简单的生活劳动;日常洗涤类活动,组织幼儿开展洗手帕、洗袜子等基本的生活劳动;内务整理类活动,组织幼儿开展折衣服、叠被子等生活劳动。其次,教师可以结合生产劳动,开发一些种植类的“体验式”劳动教育项目,如组织幼儿参观农民劳动场景、下地劳动,让幼儿体验劳动的辛劳,学习劳动技能等;还可以利用园区空地,开辟种植园地,开展一些蔬菜种植活动,引导幼儿栽种、管理、收获,经历生产劳动全过程。这样的劳动项目不仅能使幼儿学习劳动方法、积累劳动经验,还能培养幼儿坚持不懈的劳动毅力与勤劳勇敢的劳动精神。最后,服务性劳动是幼儿劳动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能提升劳动教育的广阔性与深刻性,能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在设计“体验式”劳动教育活动项目时,教师可以拓宽劳动路径,组织幼儿开展一些集体性的服务劳动,引导幼儿为他人服务,给集体做事情,做老师的小助手,做家长的小帮手,做社会的小公民等。
三、幼儿“体验式”劳动教育活动的协同路径
教师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劳动教育不只是学校和教师的任务。高效的幼儿劳动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教师、家长、社区的协同支持,通过多方合作共育,提升幼儿的劳动素养。
(一)园区协同,“师师”合作
协同育人理念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的共识。搭建多元教育平台,挖掘各种教育资源,发挥不同领域的教育力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路径。
幼儿园是幼儿教育的主阵地,各园区有着各自的优势,无论是师资队伍方面还是教育特色方面,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此,各幼儿园园区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合作,教师与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分享借鉴,通过园区的协同支持,提高幼儿“体验式”劳动教育的有效性。
例如,教师可以与周边的幼儿园开展研学交流活动,邀请其他园区的优秀教师来本园执教公开课或举办劳动教育专题讲座,为教师传授劳动教育的宝贵经验,提高教师开展“体验式”劳动教育活动的能力。教师还可以带领幼儿到附近的幼儿园进行参观学习,与其他幼儿园师生共同开展研学活动,交流情感,学习劳动本领,相互取长补短,达到合作共进的目的。
(二)“家园协同”,亲子合作
家庭是幼儿学习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家校共育是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幼儿“体验式”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家庭的支持与配合。教师可以通过家园协同与亲子合作,丰富劳动的形式,增强幼儿的劳动体验,提升幼儿的劳动素养。
总之,幼儿“体验式”劳动教育活动强调实践体验,教师要拓宽劳动教育的路径,让幼儿亲手操作、亲身经历、体验感悟,从而有效掌握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劳动精神,让幼儿在劳动中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孙婵,卓丽茜.家园共育开展幼儿劳动教育的策略[J].新教育,2023(1):84-85.◆(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八都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