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育学生生命观念的策略
作者: 莫立强摘 要:生命观念既是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物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要体现。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助推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要用问题驱动学生的生物学习,助推学生把握生命观念;要引导学生对生物学中的生命观念进行积极的应用,助推学生内化生命观念。教师要通过培育学生的生命观念,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关键词:高中生物 生物教学 生命观念
生命观念的内涵十分丰富,诸如生命的结构与功能、生命的进化与适应、生命的物质与能量、生命的稳定与平衡等。培育学生的生命观念,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高中生物学科的育人功能,彰显高中生物学科的育人价值。对学生生命观念的培育,能够让学生有效地从生命的观念、视角来解释生物现象、解决生物学科的相关问题。
一、关注生活,助推学生形成生命观念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提供感性的材料,丰富学生的感知与认知。感性的材料通常是学生生活中的材料,是一种事实性的材料。这些材料,能让学生在生物学习中获得感性认识,进而为学生学习生物学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物学习“前概念”,让学生消除认知的误区,澄清相关的概念认知;要大胆地引入生活中的实例、热点、事件、生物史、模型建构、图片、视频等。比如,在教学“DNA分子的结构”时,笔者引入生物史中的相关素材,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揣摩科学家的思维方式与认知方式,体会科学家的思路、方法以及相关的结论(如鲍林用X射线研究蛋白质结构、威尔金斯用X射线研究晶体学结构、沃森和克里克尝试建立DNA分子模型,等等);让学生大胆、主动地猜想研究的过程;让学生重蹈人类探索生物学概念的关键历程。在猜想的过程中,学生会联系科学家的一些猜想、方法与内容,对“螺旋结构”思想的由来、“磷酸与脱氧核酸从内部移到外侧”以及“如何排除碱基同配模型才得到碱基互补配对模型”等相关的生物学推理等产生深刻的感受与体验。在此基础上,笔者给学生提供“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既让学生对生命的遗传物质有深刻的认知与理解,也让学生对“DNA分子是由四种脱氧核苷酸构成”“DNA分子通常是由两条碱基互补配对的反向平行长链形成双螺旋结构”以及“碱基的排列顺序编码了遗传信息”等有深刻的理解。
关注生活,就是要求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积极应用学生生活中的相关资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要给学生提供感性的材料,助推学生的生物学习从低阶走向高阶,从而让学生形成科学的生命观念。只有这样,抽象的生物学知识才能为学生所理解、所掌握。
二、以问题为驱动,助推学生把握生命观念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深度探究,关注学生的生物学习问题。问题既是学生学习的载体与媒介,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引擎”。如果教师漠视学生的问题,就会让学生的学习“搁浅”。而如果教师正视学生的问题,以学生的问题为出发点,就能有效地化解学生的生物学习“迷思”,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开深度思考与探究。以问题为驱动,能助推学生把握生命观念。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围绕着问题展开教学,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生物学习效率,让学生的生物学习更具有方向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一方面要研究学生的生物学习内容;另一方面要研究学生的具体学情,把握学生的生命认知水平、生命认知状态。比如,针对细胞内容的专题复习,笔者始终以生命观念为主线,用问题驱动学生的深度思考。如在复习“细胞的基本结构”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设计研发了以下问题:(1)细胞之中是否有某种特定的元素使细胞具有生命的特征?(2)生物界和非生物界有哪些差异?(3)细胞所需要的能量从何而来?(4)细胞内的能量是如何转换的?(5)光反应为什么会生成ATP?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互动、交流。为了让学生掌握科学的生物学概念,笔者还引入思维导图,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科学地认识生命的结构,形成科学的物质与能量观。而借助问题,能让学生梳理相关的概念,把握概念之间的关联,让学生的生物学习“既见树木,更见森林”。
生命观念不是一种具体的知识,而是一种解释生命现象与事实的概念,是一种经过升华的观念、思想。引导学生建构生物知识体系,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是落实提升学生的生物学学习力、发展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
三、积极应用,助推学生内化生命观念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应用已经形成的生命观念,促进学生的生命观念的内化,让生命观念成为学生生物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学生多感官的协同作用,让学生积极地感知、思考、表达,让学生的生物学学习过程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具身认知过程。
应用生命观念能解释生活中的很多现象,一方面能“敞亮”学生的生物学认知;另一方面能让学生感受、体验到生物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生物学中的“进化与适应的生命观念”解释为什么国宝大熊猫在建立了保护区后品种反而在退化;解释单一地使用一种杀虫剂就会让这种杀虫剂失效,因为这些杀虫剂对于害虫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耐药性;可以引导学生应用“稳定和平衡的生命观念”去解释一个地方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可能是其中的一个要素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多个科学的生物学概念,如“质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光合作用”“质壁分离和复原”等,利用pH试剂、氯化钾溶液、氯化钠溶液以及显微镜等相关的器材,去探究“光照对气孔开闭”的影响等。
生物学中的生命观念是学生学习进阶的一个“锚点”,对学生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唤醒、激活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的生命观念,并积极应用这些生命观念,促进学生的生命观念的内化。需要说明的是,在高中生物学科中,相关的生命观念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针对高中生物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生命观念的联结,将学生的生命观念与生物学思维、生物学探究以及相关的生物学社会伦理、责任等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所形成、发展、内化的生命观念才是健康的、有意义、有价值的。
生命观念既是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物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要体现。生命是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系统,是开放和联系的系统,是稳定和平衡的系统。培育学生的生命观念,旨在使得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或者生物学问题时,能够借助生物学中的生命观念进行思考与决策。
参考文献:
[1]谭永平.试论中学生物学教材和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中学生物教学,2019(11):8-10.
[2]闫白洋.基于生命观念素养进阶的试题命制研究:以“物质与能量观”为例[J].中学生物教学,2019(7):59-62.
[3]陈维.关联性教学:高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途径[J].生物学教学,2018,43(12):9-11.◆(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城南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