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减负增效”

作者: 邓彬

摘   要:随着“双减”政策的提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教师不仅要合理优化学生的课后学习、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还不能忽略了课堂这一“主战场”。教师只有为学生打造更加高效的课堂,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双减”政策   农村小学   语文教学

“双减”政策的出台,使得不少学生迎来了“春天”,他们不用再面对繁重的家庭作业,也不用奔波于补习机构之间,有了更多快乐成长的时间。然而,教师却面临着新挑战: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教师只有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弥补作业减少带来的空缺,才能保障学生更好地吸收、掌握知识。作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加快创新的脚步,积极探寻有效的教学方式,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真正做到小学语文教学的“减负增效”。

一、开展生活化教学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一些陌生的事物可能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对于他们来说是抽象的。在教学中,学生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教学效果难以保障。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深入观察、了解学生,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兴趣点、生活经验相结合,打造更加生动的语文课堂。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学生不仅会更加专注,还能对学习内容展开更多思考,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尽量就地取材,在选择生活化教学内容时,可以选择带有农村地区特色的案例,从而引发学生的共鸣,同时促使学生展开更多联想,积极参与语文学习,提升语文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落花生》时,在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大家还知道花生的哪些用处?有没有同学家里种过花生,或者观察过花生的生长,可以分享一下吗?”学生对这些话题会感到非常熟悉,在讨论与分享的过程中,他们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整个语文课堂氛围也会变得活跃。这篇课文围绕花生展开,点明了花生虽然其貌不扬,但有着极大的作用,课文主旨是告诉读者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对此,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农作物与花生相似?这些农作物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从而进一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展开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样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还可以让学生对课文主旨产生更多思考,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随着“双减”政策的提出,学生能否学好语文的关键就在于在减少了作业的前提下,能否规划好自己课后的学习与生活。大部分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因此,要想实现语文教学的“减负增效”,教师就一定要科学且长期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意识,改变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被动学习的问题,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找到更多乐趣与满足感,从而促使学生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首先需要做的是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不再一味地“主导”课堂,而是更多地用引导、启发的方式来带动学生的自主学习。

例如,在教学《在天晴了的时候》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个预习作业:“雨后天晴会出现什么景象?”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交流,进一步深化对课文内涵的认识。等学生交流完毕后,教师再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在小组中疏通课文中的字词障碍,梳理课文大意。在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记录下学生的问题,并让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围绕重难点知识展开进一步的分析与理解,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与评价,从而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分享一些自主学习的技巧与方式,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加高效。教师还要重视评价环节,用鼓励与肯定来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所带来的满足感与成就感,从而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三、创设教学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教学情境,可以让语文课堂更加具有“诗情画意”,有效增强语文教学的感染力,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语文知识,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教师更应落实全面育人的教学目标,通过设计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十分有限,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生动的教学情境。教师要将终身学习的思想深植于心,不断学习,使得语文教学质量取得新的突破,更好地落实“减负增效”的目标。

例如,在教学《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诗歌中的各种意象与场景,让学生想象自己若置身其中,会产生怎样的情感与感悟,并带领学生分析这些意象背后的深意,从而让语文课堂更具感染力。在构建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穿插各种问题:“古诗中哪些词语属于静态描写?哪些属于动态描写?动静结合的描写方式有怎样的好处?”从而让学生的注意力时刻专注于情境之中,并从情境中获得更多启发,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四、注重个性化差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不同学生的智力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综合因素,不能“一刀切”地管理学生,而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尤其对于在语文学习表现上较为落后的学生,教师应关注他们的进步情况与优势特长,尽量放大他们的闪光点,给予他们更多鼓励与肯定,以多样化的评价机制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教师还可以采取个别辅导与谈话的形式,与学生一同分析学习中的问题,并从书写、朗读、背诵、阅读等多个方面给予学生更多引导。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教师同样要给予鼓励与关怀,为学生建立相应的学习档案,并对他们进行综合性评价,促使这部分学生慢慢向优秀的学生靠拢。教师可以让学生为自己制订一份学习计划,如果学生取得了进步,教师就要及时给予肯定,并为学生准备一些小奖品,给学生向上的动力。

例如,在教学古诗时,由于背诵是古诗学习的目标之一,教师就可以利用早自习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背诵,并重点关注基础较弱的学生,纠正学生的发音,同时教给学生一些背诵的小技巧。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让这部分学生当“小老师”,从而节省学生的学习时间,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如此一来,班级学习氛围也能更加融洽。

五、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学校需要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发展需要,而家长也应积极关注学生的情绪与心理。学校与家长只有互相配合,才能促使学生更全面、更健康地成长。“双减”政策点明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学生课后的负担减轻了不少,而这些多出来的时间为家庭教育提供了空间。

家庭承担着生命教育的责任,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倾向、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当前家庭教育的实践来看,大部分家长都更加重视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忽略了生命教育。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家庭中,家长的教育理念较为落后,他们对孩子有着较高的要求,一旦孩子在学习方面出现失误,家长就会苛责他们,给他们施加压力,久而久之,他们在心理与情绪上就容易出现问题。对此,家庭、学校与社会要充分发挥联动作用,弥补生命教育缺失所带来的问题。

首先,家庭方面要重视生命教育,这就需要学校多与家长进行沟通,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同时让家长了解更多生命教育的内容。其次,学校应该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渗透一些生命教育的内容。语文学科本就具有极强的人文性,很多课文都是生命教育的良好载体,教师可以借助生命教育来升华课文,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生命教育的意义,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对学生表现出足够的爱与尊重,让学生能够在积极温暖的氛围中不断前进,乐观面对学习与生活。

六、激发兴趣,“减负增效”

在“双减”政策下,大部分教师都将注意力放在了课后作业的优化上。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取得良好的“减负增效”效果,教师就要在课后作业设计中倾注更多精力,利用高效的课后作业,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不断提高。

小学阶段的学生性格活泼,想象力丰富,他们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针对学生的特点,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可以加入更多的趣味元素,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哪些内容或话题是学生感兴趣的、想了解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作业完成度。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兴趣特点。例如,在农村地区,有的学生对各种高科技的内容感兴趣,而有的学生对自然界中的事物感兴趣。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就可以加入这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让学生对作业更具好感,激发学生课后学习的热情。

例如,在教学《飞向蓝天的恐龙》时,很多学生对恐龙表露出了十足的兴趣。一些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还会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如:“现在翱翔在空中的小鸟会不会是由恐龙进化而来的?”“恐龙是否真的全部灭绝了,有没有未被发现的恐龙生活在深海之中?”“有哪些现存的生物与恐龙有关系?”等。基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个“了解恐龙,走近恐龙”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外自主收集相关的资料,了解恐龙的不同种类、演变历史、外形特点等,并结合自己收集的信息制作手抄报。到了下一次上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一一展示自己的手抄报,并将自己对恐龙的了解用讲故事的形式分享出来。最后,再由全班学生一起评一评,谁的手抄报设计得更好,谁的手抄报内容更丰富,谁讲的故事更生动等,从而让语文学习的氛围更加融洽、活跃。如此一来,学生能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积极完成这项作业。同时,学生绘制的手抄报也能展现出学生的个性特点,让语文作业不再局限于固有的形式与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综上所述,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教学“主阵地”,从实际出发,有效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打造生动融洽、高效、活跃的语文课堂,让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在语文学习中取得更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卓玛才旦.“双减”政策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化[J].语文天地,2023(5):14-16.

[2]尹三荣.“双减”下农村小学语文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方法探讨[J].当代家庭教育,2023(5):216-218.

[3]李巨才.聚焦“双减”,保障农村小学语文作业质效提升[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3(7):12-13.

[4]柳银花.依托“双减”,做好农村小学语文作业管理[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3(7):14-15.

[5]赵念蓉.双减政策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优化策略的研究[J].农家参谋,2022(19):168-170.

[6]张小红,孙宏录.“双减”下农村小学语文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方法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2(26):61-63.

[7]朱宝兰.“双减”政策下农村小学语文教育如何减负增效[J].新课程,2022(35):4-5.

[8]杜登高.“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课堂阅读策略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2(27):56-57.◆(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湖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