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政策下汉字育人的语文教学探索
作者: 汪海红摘 要:在“双减”政策下,教师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要让学生感受汉字的意蕴,发挥汉字育人的功能。在课内,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汲取智慧;关联汉字音、形、义,体会汉字的雅趣;调动多元感官,感受先哲思想;将逻辑和情感融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外,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识字游戏、让学生组成课后学习小组、自主设计识字课本、设计亲子识字活动等,将德育元素渗透到学生的课外识字活动中,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汉字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双减”政策 汉字育人 小学语文
“双减”的主要任务在于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要求教师全面减少作业总量和时长,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教学效果。识字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内容,不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有趣、生动、直观的教学方式,将汉字知识和育人活动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感受汉字之美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利用课堂识字教学,渗透德育元素
(一)了解汉字的起源,汲取民族智慧
如果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学生学习的效率就自然会得到提升,也不会认为学习是枯燥的事情,这样就起到了“减负增效”的效果。汉字源远流长,本身就有着丰富多彩的起源与传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汉字的起源与传说,让学生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汲取民族智慧。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我多想去看看》时,笔者发现有的学生很容易写错“美丽”这两个字,即便反复抄写了多次,还是记不住“美”字里有几横,“丽”字里有几个点。对此,笔者采用了故事教学法:“古人很喜欢吃烤全羊,但是,羊如果太瘦小,一点肉都没有,就不好吃,所以,他们认为大羊很美。你观察一下‘美’字,看看它上下分别是什么字。”该故事参考了段玉裁注解的《说文解字注》:“羊大则肥美。”学生一下就记住了该汉字的写法,同时也体会到了古人造字的智慧。对于“丽”,笔者则从字形角度自编了一个小故事:“你看这个汉字,像不像两个人成双成对出行呢?一个‘点’象征一个人的头部,两个点象征一对,如果点太多,是不是就不符合意思了呢?”这也提升了学生的记忆效果。此后,笔者让学生将这种“故事识字法”应用到自己的识字过程中,遇到了难记的汉字,可以查阅字典,了解其起源,再结合本义自编小故事,辅助记忆。比如,有一个学生自编了和“疆”有关的小故事:“在古代,人们好不容易种了两亩‘田’,但是,却有敌人来侵犯国‘土’。于是,人们只好拿起‘弓’箭保护家园,还在田地旁边修建了长城,就是‘一’。”这种识字、记字的方法能让学生探索汉字的本义,消除学生识字的障碍,提高学生识记汉字的效率。
(二)关联汉字音、形、义,体悟汉字雅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感知常用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初步建立汉字与生活中事物、行为的联系,初步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察、思考,并采用思维导图对汉字的音、形、义进行整理分析,建立音、形、义之间的联想关系,体会汉字的雅趣。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青蛙》时,笔者发现很多学生都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青、睛、情、晴”等汉字,记忆效果并不好。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笔者采用思维导图法,辅助学生记忆。首先,让学生在卡片上写“青”字,并涂上青色,辅助表示词义。其次,在旁边伸展出几条线,分别画上“眼睛、心脏、太阳”的图案,并标注汉字“睛、情、晴”以及它们的拼音。这样就制作完成了识字卡片。最后,学生利用卡片识字,通过联想知道这些汉字的读音都和“青”相近,而“目、忄、日”则和它们的意思相关,不同的意思对应的字形、字音都不一样。当学生找到了汉字音、形、义之间的关系,他们就可以展开系统性的识字学习,提升识字效率。
(三)调动多元感官,感受先哲思想
“双减”政策下的语文教学,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调动学生的多元感官,这样才能提升教学效率。小学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理性思维能力则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学生的多元感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感受先哲思想,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比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项链》一文时,学生学到了“和”字,该汉字虽然是形声字,但是学生很难将“口”与“和”的意思结合起来,这给学生识记汉字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对此,首先,笔者设计了多媒体课件,将“和”字的识记和儒家文化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先哲思想。首先,笔者展示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巨大的“和”字,并指出,“和”是我国较为古老的汉字,在甲骨文时期就出现了,它的本义是音乐协调。其次,介绍了“和”的延伸义,如和谐、和睦等,同时,展示了儒家经典《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通过这些内容,学生对“和”的理解更加深入。最后,设计了一系列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在课后自主识字,这样既有助于优化学校的课后服务水平,又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融合逻辑与情感,发展思维能力
汉字本身充满了情感,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改变单纯识记汉字的简单教学模式,挖掘汉字隐藏的文化内涵,并引导学生思考与分析汉字中蕴含的人性美、思想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树和喜鹊》一文时,学生学到了“孤单”这个词语。对此,笔者让学生说一说“孤单”一词有什么同义词、反义词。有一个学生提到“孤独”是“孤单”的同义词,同时也提出了疑问:“既然已经有了‘孤独’,为什么还会有‘孤单’呢?”笔者利用这个契机,组织学生展开辩论活动,从字义入手,试着区分这两个词。笔者提问:“‘单’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状态?‘独’又是怎样的状态?”有学生提出:“‘单’是单数的意思,表示只有一个人,说明这个人独自生活,所以很孤单。‘独’表示独自,身边没有同伴,可能更多指的是感觉。”笔者再次提问,让学生在逻辑分析的基础上,调动情感:“那么,你觉得‘孤单’更可怕,还是‘孤独’更可怕呢?喜鹊是什么状态,它是‘孤单’还是‘孤独’?”这样学生就能借助汉字辨析,感受两个词语细微的情感差异,发现汉字也能展现人性,体现思想,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利用课后实践活动,渗透德育元素
(一)设计识字游戏,丰富学生课外活动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汉字,提升识字兴趣,教师可以设计识字游戏。比如,在学习了《小青蛙》后,笔者组织学生在课后自主设计识字卡片,并参与“汉字扑克牌”的游戏。首先,学生需要将自己学到的汉字整理成卡片,分别标注上拼音、意思,并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声旁、形旁。其次,在游戏中,一人拿出一张汉字卡片,另一人则要选择该汉字的声旁或形旁,拿出带有相同部分的汉字。如一个人拿出“请”字,另一人可以根据形旁,拿出“认”字,或者根据声旁,拿出“清”字。哪一方最先将所有牌都出完,就是胜利者。这样既能展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又能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二)组织课后学习小组,解决生活问题
“双减”政策强调学校要提升课后服务能力,基于此,在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在课后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从而灵活掌握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比如,笔者设计了“汉字大探险”的主题活动。这个活动围绕《中国美食》这一课,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实地调查等方式,收集和饮食有关的汉字,并按照不同的类别进行整理。笔者给学生举的例子是:“肉、菜、奶、蛋、油等,这些都是食材;锅、碗、瓢、盆、铲等,这些都是餐具、厨具。”学生各展所长,收集了不少相关的汉字。比如,有的学生提出:“酸、甜、苦、辣、咸这些都是口味。”还有的学生提出:“煎、炒、烹、炸、炖、煮这些都是烹调方式。”这样就构筑了汉字学习的场域,学生能围绕特定主题,系统学习相关汉字。此外,笔者还鼓励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活动,利用这些汉字,设计一份“菜谱”,并尝试学做其中的菜肴。这种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汉字的音、形、义和使用场景,提高学生识字的效果。
(三)自主设计识字课本,创设班本课程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班本课程与教材的设计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自力更生”。比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神州谣》《传统节日》等课文后,笔者组织学生以“传统文化”为主题,自主设计识字课本。学生可以从三个部分入手设计课本。第一部分是“分类识字”,可以根据节日、风景名胜、古代名人、古诗词等类别,收集相关内容,并标注生字词。如围绕“节日”主题,可以标注节日名称、节日风俗、节日食物等内容,并分别写下拼音、词义,辅助识字。第二部分是“错误大全”,可以相互分享经验,说一说有哪些字自己常常写错,并标注上区分易错字的方法。如结合“春节”,有的学生提出自己常常将“春”的下半部分写成“目”,那就可以总结如何区分带有“日”和“目”的汉字。第三部分是“趣味识字”,可以写下自己听过的和传统文化有关的民歌、民谣,如有学生写下了《二十四节气歌》。在“双减”政策下,教师不能布置过多的作业,也不能完全放任学生不管。让学生自主设计识字课本,既能提升学生的识字效率,又能促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
(四)设计亲子识字活动,强化家校协同育人功能
“双减”政策的重点之一是要和家长做好沟通,让家长明白减少课后作业、课后辅导的重要意义。家长的配合度提高了,不仅能充分落实“双减”政策,还能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起到育人的作用。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科学的亲子识字活动,让家长参与学生的识字过程,从而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强化家校协同育人功能。
比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中,学生学到了不少和节日有关的汉字。为了拓展学习其他汉字,笔者联系学生家长,推荐他们设计和节日有关的亲子识字活动。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了解节日风俗,比如,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挂福字等。家长可以利用此机会,指导孩子学“喜、福、春”等汉字。这种亲子互动活动既能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也让亲子关系更和谐,能发挥汉字的育人功能。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明确要求教师减轻学生的校内外课业负担。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传统识字教学往往以讲解汉字、记忆背诵为主,教学方式枯燥,还占用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因此,教师要优化教学方式、丰富课后作业类型、强化课后服务效果,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学生高效掌握汉字的音、形、义以及运用。同时,还要将德育元素融入识字教学,充分发挥汉字的育人功能,提升识字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吕思婷.赏汉字之美,悟文化之魅:“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汉字教学探索[J].语文新读写,2022(7):49-51.◆(作者单位:江西省婺源县紫阳镇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