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学生差异化作业的设计与评改

作者: 桂媛媛

摘   要: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关注作业的效能已成为评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一个重要指标。面对当下作业设计与评改的理念缺乏、目标模糊、内容单一等弊病,教师应在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生长的自主性、多维度的评价等基础上,采取目标系统化、内容选择化、“脚手架”轻松化等策略,实现高效的差异化作业设计与评改。

关键词:“双减”政策   差异化作业   设计

本贝努蒂曾说,作业本身就是非常重要并且有效的教育活动之一,作业有助于继续发展和扩充教育的价值。但聚焦当下的作业现状,笔者发现低质量的作业设计和评改成为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问题。究其原因,首先,分析教师的“教”:由于缺乏作业设计和评改理念,教师并未随着教龄的增长而在作业设计能力上产生质的改变,作业目标不清晰,偏离了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作业趋于碎片化、零散化和低效化;作业内容仅关注巩固知识与技能,忽略了对学生的高阶思维、元认知、创造力、实践能力等的培养。其次,分析学生的“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未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设计和评改作业,久而久之学生便失去了兴趣,只是被动地接收作业和评改,其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直面当下的作业设计及评改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及现象,在“双减”政策下,教师要以尊重学生群体和个体差异性为抓手,重构凸显针对性、选择性的差异化作业,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一、差异化作业的实施原则

(一)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差异化作业的设计与实施,是为了关注同一学段不同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对差异化作业的设计与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差异化作业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风格、能力选择不同内容的作业,不仅能让学生各尽其才,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学与互评。

(二)生长元认知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独立的认知、解惑、探究、实践、创造等方式达成学习目标。研究发现,学生能否自主学习,元认知能力是极其重要的因素。差异化作业尊重学生的差异,真正实现了由“他控”到“自控”,由“外化”到“内化”的自主学习过程。

(三)评价的多维性

针对差异化作业的设计,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的作业评改结果,不断改进和完善作业的设计,加强对作业的多维度发掘,这样不仅可以及时分析教师作业设计的科学性、针对性,还能直观地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调整作业目标内容和实施过程。

二、差异化作业的实施策略

(一)目标的系统化

虽然选择性和针对性是差异化作业的内核,但是并不意味着其是零星散布的“抽取式”作业,而是更整体、更系统的作业设计和评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遵循的是单元统整,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纵向结构和单元内各篇之间的横向结构都是围绕语文要素展开的。在教学中,如何实现教材与作业模式的契合呢?首先,笔者认为教师需要在课程的视域下,以单元为基点系统地设计差异化作业,系统地安排作业内容,系统地融通作业的做、改、评。其次,教师设计好单元作业后,要将其分解到各课的作业目标中,要注重同一目标在各课时中的逻辑性和前后关联性。比如,有些目标可以分解到几个课时、甚至是所有课时之中。

(二)内容的精选化

如何通过控制作业的数量及难度来设计和评改差异化作业呢?教师可以设计两类作业:一是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即全体学生都能完成的作业;二是满足有兴趣且学有余力的学生自选作业,能让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根据自身的认知水平及求知欲,选择适切的作业。这既提升了学生完成作业的成就感,也提升了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探究的毅力。

(三)“脚手架”的轻松化

维果斯基认为知识的基础是语言知识、约定和规则,而语言则是一种社会的建构;人类的知识、规则和约定对某一领域知识真理的确定和判定起着关键作用;个人的主观知识经发表而转为使他人有可能接受的客观知识,这一转化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过程,因此,客观性本身应被理解为社会性。这是指导教师为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设立“脚手架”的理论根源。作业的设计不能以满足学生认知发展的实际水平为标准,应不断地将其认知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水平。因此,在设计差异化作业时,教师需要增加一些“脚手架”,进而满足不同学习能力及认知水平学生的内在需要。在设计差异化作业时,笔者给予学生不同类型的“脚手架”,以不同的学习任务来适应不同的学生。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口语交际》作业设计为例:(1)让学生收集历史故事,制作信息卡,并根据提示,运用恰当语气及肢体语言将故事讲得生动。(2)给学生提供“脚手架”,激发学生讲述故事的能力和模仿能力。

面对具有挑战性的作业,教师应给予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适切的“脚手架”,让学生层层向上攀登,逐渐解决问题,真正成长为一个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者。

三、多维度的评价

作业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及时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反馈课堂教学效果、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

作业评改是将内部思维过程外显为可理解、可操作的方法、观点和指导的途径。其核心特征是系统性、可理解性、工具性、反思性。教师评改的“可视化”,主要是采用描述性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与作业目标的差距及原因,实现在“最近发展区”的改进;组织学生在不同平台,不同途径中展示、分享作业,引导学生相互学习,自我反思。从评改的形式而言,其包括教师评、师生共评、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等,促使学生真实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不断自我改进,自我成长。

从教师的“教”进行分析,作业评改的“可视化”倒逼教师要像课程专家一样去思考作业评改的各要素。比如,评改目标与教学目标、课程目标的关系是什么?如何运用科学的分析反思工具,清晰地回答为什么、怎么做、效果如何?等等。从学生的“学”进行分析,在作业评改中,学生能精准地知道自己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并及时进行整改,学得更有趣、更轻松,还能在教师的评改中感受到赞赏与鼓励,既增进了师生的情感,也实现了教学目标。

在“双减”政策下,差异化作业属于定制型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能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元认知的能力,让学生拥有充分的选择权。总之,在“双减”政策下,针对作业的设计与评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找准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最终达到“共同发展”与“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自然.学习任务群视角下小学语文课内阅读理解作业设计新探:以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23(15):62-64.

[2]赵鹏程,胡芳,陈艳.“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思考[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42(5):117-120.

[3]颜聪惠.核心素养下提高初中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策略[J].学苑教育,2023(14):67-68,71.

[4]卢雪,谢继红.“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价值取向与实施路径:核心素养培养的视角[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3,39(4):52-57.

[5]陈风.“双减”视域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有效性探析[J].名师在线,2023(11):72-74.◆(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北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