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动性

作者: 张树荣

摘   要:数学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障碍,会让学生无法全身心投入数学学习,从而逐步失去深度钻研数学知识的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依据班级学生的现实情况,制订完善的教学计划,创造生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富有趣味的情境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潜力。本文分析了现阶段教师常用的授课方式,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旨在帮助小学数学教师构建生动形象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生动性  应用策略

数学知识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和解题技能较多,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展开多方面的思考,积极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呈现数学学科的价值。同时,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进行思考,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制订出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生动、轻松、直观的课堂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也不会有较大的压力,从而在数学课堂中轻松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为学生打造轻松、愉悦、直观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学生长期、深入的数学探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应用生活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要运用到生活中。生活元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场景中,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同时,生活元素的应用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生活元素融入数学教学,能拉近学生生活与数学学科知识之间的距离,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与此同时,学生在钻研数学知识时,也能学会将数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联系,从而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内容,结合学生现阶段的实际学习能力,在生活中寻找合适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将全部精力集中到数学学习中,实现数学学习能力的快速成长。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时,教师可以将圆形的时钟或手表带入教室中,让学生观察不同钟表的运行情况。对于这种在现实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物品,学生内心深处的亲切感就会油然而生,并认真观察时钟的运行规律。在观察后,学生会发现,最长的秒针一刻不停地运行着,表盘的最外圈一共有60个小格,一分钟后秒针正好能够将60个小格全部走完。分针是第二长的指针,在经过一分钟后,会走完1个小格。最短的是时针,它的运动轨迹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教师则可以将时钟悬挂在教室中,并选择一个整点的时间,让学生记下时针当下的位置。在经过一个小时后,再让学生观察时针的移动情况,此时,学生能够清晰地观察到时针走了5个小格。将生活元素融入数学学习中,学生不仅能清晰地认识到不同指针之间的运动规律和关系,对“时、分、秒”这三个单位的含义也会产生更为具体的理解,在记忆相关知识点时不会出现知识点混淆的问题,学习效率更高。

二、组织实际操作,引领学生感悟知识要领

小学生活泼好动,相比于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倾向于参与实际操作活动。为此,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设计适合学生成长特性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学以致用。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探寻数学知识,在实际运用知识时也具有更清晰的思路。同时,实际操作活动的开展还能拓展教学空间,给予学生全新的学习感受,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和价值,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相关知识时,这部分内容对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学生掌握各类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依据多边形的实际形状,灵活使用合适的知识点。如果使用传统的练习模式,学生无法进行深度思考,在解决问题时也会频频出错。因此,教师需要将教学范围进行拓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进入校园中,实地观察不规则形状的花坛、绿化带的外观特点,并鼓励学生使用合适的方法计算出花坛或绿化带的面积。

首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精准获取数据信息,并将其大致形状按固定比例尺缩小,绘制在纸上,这样就能将原本复杂的问题进行简化。其次,要引导学生运用线段,将纸面上的不规则形状进行合理分割,将其划分成若干个规则的几何图形。在此基础上,使用合适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出每个构成部分的实际面积。最后,将所有数据相加后能够获得最终的答案。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得到了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而且在审视问题时,能够对不同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灵活应用,从而避免出现混淆应用的情况,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质量。

三、活用信息技术,创设趣味情境

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将信息技术合理运用到数学教学中,能够将抽象化的教学内容以更加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为学生创设更加具象化的教学情境,学生的眼界也会变得更加开阔。在教学之前,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的核心思想进行研究,并积极在互联网中找到合适的教学素材,将其制作成为合适的电子课件。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时间节点,将其展现给学生,从而消除学生心中的疑虑,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到学习的重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吸收更多的知识,从而深入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鸡兔同笼” 这一经典的数学问题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互联网中收集自己需要的素材,如小鸡的图片或兔子的图片,并依据题目的要求设定好两种小动物的数量。在将鸡兔排好顺序后,教师可以使用笼子的图片将鸡兔的躯干部位遮挡起来。此时,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够产生一种探索谜底的冲劲,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由于这一问题对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其转化为方程,让学生可以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合理应用。在经过计算后,教师可以将自己所制作的简易动画中的“笼子”打开,为学生揭晓谜底,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鸡兔同笼知识的要点与趣味性。

四、开展实践活动,优化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的活动情境中,能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知识应用能力。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要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有更多机会运用自己的智慧解决实际问题。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仅思维的活跃度会得到提升,而且在解决问题时,也能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从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四则运算”时,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致力于让学生进行大量的口算练习,或者让学生完成大量的计算题。这种学习方式虽然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对数字的敏锐度,但由于此种训练方式较为枯燥、乏味,学生在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后容易产生倦怠情绪,注意力无法集中,不利于培育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比如,教师可以制作两组卡片,一组卡片上写着蔬菜或水果的名称以及每斤的价格,并将其分发给扮演“商户”的学生。另一组卡片上写上需要购买物品的名称和数量,并将其分发给扮演“顾客”的学生。这样,每个学生都会被随机分配到计算任务。通过游戏中“购买”“找零”等环节,学生需要依据实际情况,运用四则运算的知识迅速得出正确答案。这种实践活动,不仅能充分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切实提升学生的基础计算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培育学生严谨的计算习惯,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

五、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发展学生多元思维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思考和想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散学生的多元思维。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要重视自身的指导作用,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在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有更多时间独立钻研数学知识。教师要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各自擅长的领域和性格特点等因素,将学生进行有效的分组,让每组学生都能通过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充分吸取他人思维当中的闪光点,将其吸收到自己的思维方式中,充实自己的头脑,还能让自身的学习思路更加开阔,拓宽知识面。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既能让学生真正享受到数学知识的洗礼,明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切实找到顺利发展的路径,又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明确努力的方向,从而获得不断奋进的动力。

例如,在教学统计图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将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根据教学内容,在班级内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小学阶段的学生需要掌握多种类型的统计图知识,但是很多学生往往容易混淆不同类型统计图的应用场景、实际特点等。这时,教师就可以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让学生自行设定调查研究的主题,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与探究活动。比如,有的学生想要知晓超市中某一品牌糖果的种类及数量。此时,小组成员需要通力合作,将糖果的种类进行统计,有硬糖、软糖、充气类糖果、口香糖等,并将每种类别产品的数量进行统计。随后,学生需要将所获取的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并思考能够体现数量关系的统计图。最后,学生选择使用扇形统计图。在统计图制作完成后,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每个扇形所占据的比例,知晓哪种类别的糖果是这一品牌最受消费者青睐的类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学生不仅能了解到数据统计的重要性,还能学会将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以更加具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钻研能够提高数学课堂生动性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数学课程的观察、操作、推理以及交流等环节中,让学生能够在生动的学习情境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概念和解题技能。生动的课堂教学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灵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这种课程不仅能让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学习富有生机和活力,还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数学领域拥有“璀璨”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林苾芊.从“被动”到“生动”的转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合作学习[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13):131-133.

[2]钟昌伟.打造滋养理性的生动课堂:小学数学学科素养培养策略[J].天津教育,2022(34):63-64.

[3]朱立志.引领学习观察,实现生动发展: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J].数学教学通讯,2022(31):81-82.

[4]朱亚灵.生动、互动、趣动: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J].智力,2022(14):135-138.

[5]黄华怡.寓教于乐,实现生动有趣的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的构建[J].新课程,2020(21):86.

[6]张苗苗.建有效情境   打造生动课堂:探析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6):87.

[7]张英.小学低年级数学生动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现代农村科技,2020(3):57.◆(作者单位:江西省万载县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