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如何优化数学实践作业设计

作者: 单美琴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作业设计已经不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甚至会阻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拥有自由发展的时间与空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业设计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既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双减”政策为指导,为学生引入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作业中爱上数学。

关键词:“双减”政策   小学数学   实践作业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大多数教师都是直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数学习题,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巩固。然而,数量过多、难度过大的数学作业往往会消耗学生的热情,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让学生真正体会学习的乐趣。实践类的数学作业,能有效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知数学学习的别样乐趣。在“双减”政策下,教师要引入实践作业,全面点燃学生数学学习的欲望,让学生真正爱上数学,自觉完成数学作业,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一、聚焦基础知识,精心安排作业

(一)温故知新

数学作业既是学生巩固已有知识的工具,又是学生预习新课内容的渠道。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如果教师将复习与预习的作业分离,就会加大学生的作业量,加重学生的作业负担。因此,在设计数学实践作业时,教师应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学生知识学习的效果,结合学生的学习需要,有意识地将已有知识与新课的内容进行整合,在减少作业量的同时,提升作业的价值。

例如,在“小数乘法和除法”一课的教学中,在教学前,笔者借助教材上“动手做”的内容,为学生布置了具有实践性的预习作业:“测量几本大小不同的书的长和宽,并用长除以宽,统计数值,发现规律。”在完成这个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应用已经学过的小数除法法则进行计算,得出计算结果。学生观察得到的数据,能从中发现规律,为后续的教学奠定基础。在正式上课时,笔者请学生分享自己统计与计算的数值,并简单地总结出自己发现的规律,让学生成为新课中的“主角”。在此基础上,笔者再结合学生发现的规律,为学生引入新知识。这种连接新旧知识的预习作业,不仅能有效减轻学生对新课内容的陌生感,让学生更加积极地记忆和理解新课内容,还能让学生通过做作业的过程,串联新旧知识,掌握学习的规律,从而真正在“温故”中取得“知新”的效果。

(二)聚焦重难点

许多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常常会走进误区,认为作业的量越多,涉及的数学知识面就越广,越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实则不然,当作业的数量与难度超过学生能承受的范围时,会引发学生的不良情绪,让学生更加排斥数学。因此,在设计实践作业时,教师要聚焦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夯实基础,获得关键能力和核心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以“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二)”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指导学生掌握正确收集数据的方法。围绕重点知识,笔者安排了“调查班级内学生对乐器的喜好”“调查不同年级男女生人数”的实践作业,请学生完成数据的统计和收集。在学生做作业时,笔者适时提出引导性问题:“喜欢哪种乐器的人最多?”“大多数男生喜欢哪种乐器?大多数女生喜欢哪种乐器?”“整个学校一共有多少男生?”带领学生从多种角度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围绕重点知识设计精准性的实践作业,能让学生通过少而精的作业完成对重点知识的探索和应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注重趣味性,优化作业内容

充满个性元素、生活元素的作业,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个性化、生活化的实践作业,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一)个性化作业,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要想真正点燃学生学习的欲望,教师就要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舒适的学习体验。因此,在设计数学实践作业时,教师应当客观认识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设计多种多样的实践作业,以供学生自主学习。这种多样化、灵活、自主的作业,不仅能帮助学生在自身能力范围内实现最大限度的发展,还能促使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

例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部分内容时,笔者借助“蒜叶的生长”这一实践活动,为学生设计了“记录根须的生长情况”“记录蒜叶的生长情况”等多种作业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有选择地开展作业。在学生完成作业后,笔者还请学生进行汇报,强化全体学生的参与感。教师设计多种实践作业内容供学生选择,能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真正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相应的数学实践作业,从而获得个性化的发展。

(二)生活化作业,提升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之一就是立足数学思维,解决现实问题。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截断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导致学生难以站在数学的角度分析、思考生活中遇见的问题,难以实现数学知识的应用。在设计数学作业时,教师要将生活元素融入实践作业,让实践作业变得更有生活气息,从而促进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一课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测量校园绿地面积”的实践作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考虑到几个问题:校园中有多少绿地?学校人均绿地面积是多少?如果想知道学校的人均绿地面积,需要了解哪些数据?要采取怎样的方式收集数据?在明确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制定出完善的测量统计方案,在课后测量校园绿地面积,并将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这种生活化的作业,能让学生完成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连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信息化作业,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样化的信息技术工具逐渐应用到教育教学领域,不仅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契机,还拓宽了学生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为学生自主学习知识提供了窗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信息技术为工具,将其融入实践作业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简易方程”一课时,笔者为学生布置了“利用信息技术,了解人们如何使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作业,请学生利用互联网,获得相应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学生需要将检索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分析,逐步完成数学实践作业。在上课时,笔者还请学生分享收集的资料,如有的学生介绍了《九章算术》中记载的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有的学生分享了朱世杰创立的“四元术”等内容。这种自主收集信息的实践作业,能打破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壁垒,促使学生自主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在“双减”政策下,教师应主动进行作业设计创新,在重视作业趣味性的同时,将数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数学、认识数学,从而真正爱上数学,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田春花.以“双减”的视角,精心设计小学数学作业[J].新教育,2023(17):7-8.◆(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太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