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探究
作者: 孙小双摘 要:文化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本文以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为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进行分析,旨在依托教材、情境、活动和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和认同,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从而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材 情境 活动 信息技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学生应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坚定文化自信。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继承和发扬。
在实际的小学英语教学中,笔者发现以下几个问题:其一,有的教师不能准确把握一节课的文化目标,不具备对语言载体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度分析的能力;其二,有的教师只关注教材现有的内容,没有将教材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联系、相比较;其三,有的学生虽然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了解,但受自身语言能力所限,在语言输出时表达不清,产生了“文化负迁移”的现象。鉴于此,笔者通过教学实践,从教材、情境、活动、信息技术等方面,分析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策略。
一、依托教材,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首先要利用好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教师应当深入研读教材,用心挖掘散落在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并将其进行梳理、分析和归纳。
(一)将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梳理和分析
英语教科书是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得当地融入教学,教师首先要全面、系统地研读教材,深入挖掘、仔细整理、系统分析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中含有一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如名胜古迹、传统节日和习俗、传统的饮食文化、传统文学,以及其他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功夫、风筝、旗袍、琵琶、二胡等)。从传统文化元素出现的内容和形式来看,三年级教材主要以情境中的图片呈现文化元素,学生在读图过程中即可感知;四年级教材增加了简短的对话,学生可以在简单的交流中加深认知;五、六年级教材的呈现形式更为多样,有长对话、语篇和诗歌。这样的编排符合小学生语言知识水平和语言技能的发展规律,能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二)将语言和文化同步输入,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形成文化认知是培养文化意识的前提。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应该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教师应有效利用单元话题,找到传统文化元素,并将其融入教学中,帮助学生实现语言和文化的同步学习。
例如,人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3 My school calendar 的Part B板块介绍了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在教学中,笔者除了讲解词汇、句型,还设计了思维导图,让学生在畅谈中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月亮在这一天是圆的,吃的月饼也是圆的,寓意团圆;全家团聚在一起,进行拜月、赏月、饮桂花酒等活动;“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等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也与中秋节有关……如此一来,教师用语言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二、依托情境,理解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学生具有文化认同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到骄傲。理解是认同的基础,只有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才能发自内心地认同它。而缺乏情境的文化教学,很难贴近学生的内心,难以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共鸣。因此,教师需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5 Dinner’s ready的Part B部分中,学生只能从图中获取有关词汇和句型的信息,却很难理解其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在教学中,笔者创设了学生到教师家里做客的情境:“Welcome to my home!”并将制作的食物词条放在实物餐具上,以两张课桌充当餐桌,请学生“用餐”,同时进行探讨:盛放饭菜的碗、碟、盘子都是瓷器,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精美绝伦的瓷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最后,笔者邀请学生观看一段中国瓷都——景德镇的视频,让学生了解瓷器的制作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让传统文化变得生动而有趣,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学生在理解和认同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之后,能够深度领略传统文化的精髓,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增强文化自信。
三、依托活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学习
对文化意识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认知和接受的层面。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语言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内化英语知识。人教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3 My weekend plan的Part B是一首以中秋节为主题的英文诗歌,笔者以此为例,探究了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在教学中,笔者选用了苏轼的古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即Prelude to Water Melody的译文,并以这首歌曲作为背景音乐进行导入,让学生在浪漫的氛围中欣赏诗歌,自然地融入英文诗歌的学习中。同时,笔者要求学生通过整体阅读,自主完成信息的整理。学生沉浸在对传统文化的思索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四、依托信息技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推进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小学英语教学的支持与服务功能。教师可以合理使用各种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
以人教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3 My friends的Part C为例,这部分的内容《拔萝卜》是一个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在课前,笔者将一首英文版的《拔萝卜》儿歌分享到班级群,鼓励学生在网上自主搜索相关的英文故事,并用翻译软件将自己总结的道理译成英文。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利用“智慧课堂”软件,向学生介绍这个英文故事的由来。在故事表演的环节,笔者给学生准备了动物的头饰和一个大萝卜教具,并运用“趣配音”软件,让学生进行课堂表演。课后,笔者利用教学软件,选取优质的绘本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并积极向学校的公众号进行推荐。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还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分析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逐步完善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从而更好地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英语学科的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英语教学置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之下,“教”与“学”的视野就会变得更开阔。
参考文献:
[1]洪永秀.讲好中国故事——将中华优秀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实践探索[J].江苏教育,2021(Z1):81-85,88.
[2]万琰.教材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思考[J].小学教学设计,2021(30):4-9.◆(作者单位:安徽省阜阳市北城小学)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依托信息技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研究”(课题编号:AH202207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