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聆听”

作者: 殷艺灵

摘   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聆听,让学生的音乐聆听成为一种具身性聆听;要引导学生理性地感受、体验音乐作品的思想与情感。通过对音乐的“有效聆听”,学生能提升音乐学习能力,发展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音乐    “有效聆听”   学习方式

音乐学科是一门以聆听为主的艺术学科,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聆听”。“有效聆听”是指“从音乐的视角”来聆听,能听出音乐的思想、情感、内涵等;要联系学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有效聆听”,融入相关的音乐歌唱与律动;要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度的思考、想象与探索。

一、融入经验:“有效聆听”的基础

经验是学生有效聆听的基础。从音乐的起源来看,经验是音乐诞生的源泉,音乐与经验有着本质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是生活的再现,是生活的表现。小学音乐学科的内容与学生的经验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是学生的音乐学习基础。而有效的聆听,必须融入学生的经验,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小学音乐教材中,有很多的曲目都是经验化、生活化的。其中,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曲目本身就是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再现。如《上学路上》《放学歌》《青蛙合唱团》《闻着荷花的香气》等,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体现了音乐学科教学的经验性;二是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具有生活性、经验性的模仿与再现。如《狮王进行曲》中的“狮子吼叫”声,《青蛙合唱团》中青蛙的叫声,《大象》中大象笨重的脚步声,等等。这些能让学生了解各种声音,熟悉相关事物的音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将学生的经验与生活融入学生的音乐聆听,能增强学生与音乐作品的情感沟通。实践证明,融入学生经验的音乐聆听,是一种有效的聆听,能引导学生的音乐学习从肤浅走向深刻、从机械走向灵动。

经验不仅是一个名词,还是一个动词。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经验不仅是一种静态的、凝固性的体验,还是学生有效的音乐学习经历。借助学生的音乐经验,教师能有效地处理学生与音乐作品之间的关系,能优化学生的音乐聆听效果。

二、引领参与:“有效聆听”的关键

“有效聆听”既不是简单地“听”,也不是简单地“张开耳朵”,更不是机械地、盲目地听,而是深入、持久地听,它是融合了学生的思维、想象的聆听,是与学生的歌唱、律动、舞蹈等交织在一起的聆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促进学生的“有效聆听”,就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因此,教师要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参与度,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参与品质与参与质量。

学生的音乐聆听过程应是一种全方位、多角度、全面性的参与过程,是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协同参与的过程。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以游戏的方式参与,还可以将音乐学习与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剧相结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以动作参与,一方面引导学生借助“声势律动”来表现“音响的特征”;另一方面借助音乐作品本身的节奏、旋律等进行有效的律动体验。音乐作品内在节奏的疏密、旋律的起伏、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等,都能通过学生的动作直观、形象、具体地表现出来。其次,要引导学生深度参与。不仅要激发学生的身体律动,还要引导学生画出相关的线条、图画等进行表现。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哼唱”与“模唱”。实践证明,“哼唱”能增强学生的音乐听辨能力,“模唱”可以直观地表现音乐的节奏、音高、力度、速度等。最后,如果学生的“哼唱”或者“模唱”跑调,教师不必苛求,只要学生全身心地参与音乐聆听,其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以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下册《牧歌》为例,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聆听,学生就很难领略美丽的草原风光,很难感受、体验到动人的草原风情。而如果教师在学生聆听的过程中,借助多媒体呈现“蔚蓝的天空”“茫茫的草原”“成群的牛羊”以及“马背上的牧民”,学生就能全身心地沉浸其中,就能获得深刻的聆听感受与体验,获得一种整体性的通感。虽然音乐是聆听的艺术,但是我们又不能囿于聆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融入其他的学习方式,与聆听结合在一起,进而弥补聆听的不足,丰富学生的聆听、完善学生的聆听。

三、理性审视:“有效聆听”的内核

对学生来说,音乐聆听要听出作品的内涵、思想与情感,这是一种有意义的聆听。有意义的聆听,既是一种有效的聆听,也是一种理性的聆听。而理性的聆听是一种高级的聆听,是学生的音乐聆听走向自觉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引导学生聆听的过程中,教师要提供相关的音乐作品背景,让学生了解音乐作品;要引导学生思考音乐作品、探究音乐作品、审视音乐作品;要引导学生把握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和弦、和声等;要引导学生聆听音乐作品的风格;要让学生既能主动地融入相关的经验,也能进行理性的分析,让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得到发展;要引导学生注重音乐作品的整体,把握作品的风格、揣摩作品的内涵,让学生进行分段聆听、重点聆听;要引导学生多听,在听中感受、体验,在听中思考、想象,不仅进行“面”上的聆听,还进行“点”上的聆听;要引导学生在一节课中聆听多首音乐作品,如聆听同一作曲家的不同作品、聆听同一作品的不同版本、聆听作品相同的部分,通过多元化的聆听,提升学生的聆听敏锐性与敏感度。比如,在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上册《小乌鸦爱妈妈》时,很多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温暖”的感觉。对此,笔者引导学生谈一谈妈妈是如何爱自己的,又谈一谈自己是如何爱妈妈的。在感动之中,学生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体会到了“尊重长辈”“孝敬长辈”的重要性。

针对音乐聆听,学生不仅要有聆听的耳朵,还要有聆听的大脑。在音乐课堂上,教师不是简单地讲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与背景,不是为了让学生获得音乐作品概念化的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感知音乐、潜入音乐作品的内部,再有机地融入、渗透音乐作品的体裁、背景、风格、流派以及音乐家等,让学生听出音乐作品的历史、文化与精神。这样一种聆听,才是有效的音乐聆听。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直面音乐作品,又要引导学生通过音乐作品去想象、探索与创造。

就“有效聆听”而言,它不仅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还是学生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在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重视音乐中的“有效聆听”。在学生的音乐聆听过程中,教师不是机械、枯燥地讲解概念,而是引导学生反复地聆听,通过聆听来感受、体验、感悟,进而帮助学生打开“最隐蔽的自我”。

参考文献:

[1]李丹.培养具备音乐耳朵的人:关注小学音乐课堂的有效聆听[J].中国音乐教育,2018(9):15-18.

[2]谢清秀.摭谈小学音乐课堂“有效聆听”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7(16):62,64.

[3]朱琳.小学音乐课堂中有效聆听的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8(8):58-59.

[4]马媛.把小耳朵叫醒:浅谈小学音乐课堂中学生的有效聆听[J].北方音乐,2017,37(6):195.◆(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