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剧:重塑儿童的音乐学习方式
作者: 薛桂芳摘 要:音乐剧改变了传统音乐课堂呆板的形式,丰富了学生的音乐学习内涵,重塑了学生的音乐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音乐剧的方式进行教学,能让音乐剧富有情境性、具身性、泛在性。在音乐剧的表演中,学生的思想能得到展示。
关键词:小学音乐 音乐剧 学习方式
儿童的音乐学习不是单一的唱歌,而是包括歌唱、对白、表演、舞蹈、声势律动等在内的综合性音乐活动。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从儿童的音乐学习特点出发,将其他相关学科(如美术、舞蹈、文学、绘画等)融入其中,形成一种综合的学习样态。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故事的方式进行表达、表演、游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是一个“观众”,也是一个“演员”,能以“双重身份”融入其中,形成一种具有具身性、综合性的音乐学习。
一、教学设计:让音乐剧富有情境性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研发设计音乐剧,创编音乐剧本,将教材中相关的乐曲进行改编,或将一些经典的乐曲进行加工,或从其他相关学科中、从学生的生活中发掘相关的素材与资源,并对之进行有效的处理与提炼,建构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音乐剧。实践证明,将音乐剧引入小学音乐教学之中,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音乐学习积极性,发掘学生的音乐学习创造性。
音乐剧以歌唱为主线,以相关的动作表演为辅,融合了一定的故事情节。教师要想实施音乐剧课堂教学,必须有相应的音乐剧本,否则,学生的学习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音乐剧的设计不仅包括相应的故事情节,还包括舞台的布景、道具的安排、音乐的歌唱、对白、独白、人物的动作设计等。对学生来说,音乐剧既要有“音乐味”,又要有“生活味”。比如,在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划船歌》时,笔者引导学生创编剧本,鼓励学生将《划船歌》改编成音乐剧本,为接下来的戏剧表演奠定基础。不同的学生创编出不同的剧本,让剧本具有丰富性、独特性、多元性。这种对音乐剧本的创编,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还发展了学生的音乐“立美能力”“创美能力”。
针对音乐剧本的创作,既可以是原创,也可以是改编,其情节应相对简单、明了,其主题表达应明确、清晰,相关的冲突不宜过多、过于强烈,应避免给学生的认知和理解造成障碍。实践证明,进行音乐剧本的创作,能有效地发散学生的音乐思维,催生学生的音乐想象,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力,发展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二、教学实施:让音乐剧富有具身性
在实施音乐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地表现音乐剧,才能让音乐剧富有具身性。其中,尤其要突出音乐剧的音乐性,将音乐要素融入表演之中。如此一来,音乐剧本就永远处于一种丰富性、生成性的过程之中,处于一种永远未完成的状态之中。
针对音乐剧的教学,教师要把握好“演”与“唱”的关系;要进行灵活的分工,让学生相互配合;要让音乐剧渲染出一种氛围,将学生带到这种氛围之中,进而获得深刻的学习感受、体验与感悟。比如,在教学《小狗圆舞曲》时,首先,笔者引导学生伴随着音乐的节拍做不同的动作,一方面表现小狗的顽皮;另一方面表现小狗的安静。其次,让学生借助道具进行直观的表演,将音乐的语言转为日常的生活化语言,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如有的学生创造性地加入其他动物,从而构建了“小狗狂欢节”的活动)。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角色扮演、角色创造是他们乐于、善于参与的一种活动。这样的活动,不仅能“打开”学生的声音,还能“打开”学生的肢体动作,能让音乐剧成为学生本质力量的显现,成为学生生命实践的确证与表征。整个过程既发展了学生的音乐歌唱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学生的音乐素养。
作为一种具有综合性、立体性的艺术表现形式,音乐剧不仅能丰富音乐课程,还对学生具有教育意义和价值。音乐剧的实施既是音乐剧本的展现,也是音乐剧本的升华与深化。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及时跟进学生的音乐剧表演,适度介入,对学生加以引导,尤其要引导学生进行剧本中的角色塑造、角色表现;要关注学生在音乐剧中的表现方向、表现思想、表现过程,发挥出正面的功能与作用。音乐剧的表现活动,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立美能力”“创美能力”。
三、教学评价:让音乐剧富有泛在性
对学生在音乐剧中的表现进行反思与评价,是音乐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思与评价应当贯穿于学生音乐剧表演的始终。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剧的评价具有一种泛在性。评价不是为了甄别、选拔,而是为了诊断、促进和发展。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评价这样一个“杠杆”,“撬动”学生的音乐剧实践。通过评价,教师能提升学生的音乐剧表演水平,优化学生的音乐剧表演品质,提高学生的音乐剧表演质量,让学生从“要我表现”转为“我要表现”。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可以将相关的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引入评价过程,从而让评价更灵活、更灵动。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利用摄像机、平板电脑、手机等将学生的音乐剧表演录制下来,让学生观看,通过画面定格、回放、慢镜头的展示,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表演的成功之处,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表演的失误之处。其次,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互动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表演有一个清醒的、理性的认知。最后,让学生对照视频改正自己的失误,不断地优化自己的表演。比如,在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小小音乐剧(我们的家园)》时,笔者与学生一起将这一音乐剧打造成“多幕剧”:一是“美丽家园”,二是“哭泣的土地”,三是“地球的孩子”,四是“美好的家园”。打磨让音乐剧更加丰富、更富有感染力,从地球惨遭污染到植树造林让地球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进行了完整的、动情的演绎。对此,笔者进行全面的评价,不仅评价学生的表现,还评价相关的音乐背景。
在音乐剧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利用评价手段,凸显音乐剧的“有意味的形式”,通过评价不断地优化学生的音乐剧表演,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不断地开辟更多、更大的音乐剧表现空间。
音乐剧改变了传统音乐课堂呆板的形式,丰富了学生的音乐学习,打破了传统的音乐课堂“一唱到底”的现象。音乐剧的表演既有学生的歌唱,又有学生的动作展示、互动交流,能让学生由浅入深地展开音乐学习活动。在音乐剧中,学生的思想能得到表现,学生的情绪、情感能得到生动的展示。从这个意义而言,音乐剧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表演的舞台,能让学生的生命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解放”和“舒展”。
参考文献:
[1]郭天顺.戏剧性因素在歌唱表演中的作用[J].上海戏剧,2009(8):42-43.
[2]高已原.身体训练在戏剧表演教学中的应用[J].戏剧之家,2020(23):22-23.
[3]王茜.游戏训练在戏剧表演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戏剧之家,2015(1):20.
[4]许海潮.论游戏训练在戏剧表演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学刊,2019(S1):187-189.◆(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墩头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