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新”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

作者: 鲁颖慧

摘   要:随着新课程和新教材的实施,江西省于2021年正式进入新课程、新教材教学阶段,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新教材的核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在这一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为基本指导理念,以新教材为基础,适应新高考改革的要求。化学既是高中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双新”背景下,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双新”背景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策略

一、“双新”的内涵

“双新”指的是新课程和新教材,国家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于2020年修订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并以此为依据,编写了新教材。化学是高中阶段的基础学科,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能源科学和信息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学习化学知识能为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的专业知识学习奠定基础,对于科学文化的传承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以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让学生适应当今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求,构建充分体现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课程。二是设置满足学生多元、个性发展需求的高中化学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以多样化、多层次的学习内容,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不同需求。三是选择体现基础性和时代性的化学课程内容,一方面追随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将化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知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关注与化学相关的各种社会和生活问题。四是重视开展“以素养为本”的教学,要求教师围绕核心素养开展教学工作,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五是倡导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要根据化学学业质量标准,设置不同学习阶段的评价内容与方式。

依据2020年新修订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逐步运用于全国各地区的高中化学教学。相比于旧教材,新教材在保证化学重要知识不变的基础上,在内容的编排顺序上做了部分调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将高中与初中的化学知识进行连接,帮助学生构建有效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效率。同时,新教材的部分内容有删减和增加,删减了学习难度大、滞后的知识,增加了更贴合现实生活的知识,重在体现化学知识的生活性和实用性。总体而言,新教材脉络更清晰、知识更系统、内容更明确,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

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解析

在“双新”背景下,化学学科的教学应始终围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开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解析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形成正确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手段。

(一)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化学是一门在微观世界中研究物质的自然科学。化学的特征是从微观层次认识物质,从而创造物质。化学中的很多基础知识和理论都是通过深入的微观探究得出的,重在理解物质的本质和原理,并由此解释宏观的化学现象。比如,物质的微观结构决定化学性质;氧化还原反应了微观本质和化合价变化的联系;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位-构-性”的关系;可逆反应的微观反应过程和宏观表象,等等。这些都要求学生从微观角度探究物质变化的本质,进而达到对宏观的辨识,培养学生从微观和宏观的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二)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变化观念是化学中的一种重要思想。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是变化的,变化的最终结果是新物质的生成,这个过程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平衡思想是指学生要认识到,部分化学变化是有限度的,在不同因素的影响下,这个限度可能发生改变,限度是可以调控的。这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动态分析化学变化的能力,让学生能将化学知识合理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关的问题。

(三)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证据推理过程中要运用到化学知识的基本规律、基本观念和基本方法,是建构模型认知的前提。模型认知是高水平的证据推理,需要对大量事实进行分析、比较和归纳,重现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

(四)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精神,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探究方法,遵循“从问题出发—提出假设—设计探究方案—开展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等一系列步骤,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实践出真知”的真谛,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依据实验事实大胆猜想,勇于创新,改进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化学教学要培养学生严谨务实、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形成节约资源和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对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比如,在学习能量与变化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火箭推进剂的发展历程和优缺点,让学生感受到国家的强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再如,在学习化学平衡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汽车尾气的组成部分和危害,以及目前处理汽车尾气的方法和原理,培养学生低碳环保、绿色出行的生活理念。

三、“双新”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

在“双新”背景下,教师要以培育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一)整合知识,采用大单元教学

高中化学知识较为零散,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和框架,教师要将知识点依据章节或单元进行整合,开展大单元教学,这是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大单元教学由学习主题、学习目标、实践学习活动、持续性评价四个部分组成。在开展大单元教学时,教师要确立明确的学习主题、学习目标以及结构化的学习内容,通过富有研究性与挑战性的实践学习活动,推动学生的深度学习。

在设计大单元教学的环节时,教师要以学生的学情为出发点,融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将新旧知识相联系,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化学知识,建构化学知识结构。以“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为例,首先,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可以给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利用。其次,可以在生活化案例的基础上,引入H2和CuO的反应,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变化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并结合初中已经学过的得氧与失氧,理解氧化还原的本质——电子的转移。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由微观延伸到宏观,从化合价的变化延伸到电子的转移,落实学生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素养的培养。最后,可以延伸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入手,理解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从而深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

再如,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一的内容是承上启下的,在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和钠、氯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基础上,第四章从物质的结构来探究物质的性质。在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原子结构进行课堂导入,让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再进入碱金属的学习,从而认识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以及元素周期表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最后从化学键的角度探究周期表中仅有的100多种元素为何能形成上亿种物质。这种大单元教学内容联系紧密、相辅相成,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情境中积极学习与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是教师可以以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生活中的化学实例非常多,能极大地丰富化学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比如,在教学Fe2+、Fe3+的性质和相互转化的条件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削皮后的苹果放一会儿会变黄”,以此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的深度思考。这种以解决生活问题为基础的情境,不仅能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知识,还能让学生将化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应用化学知识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是教师可以以化学史料为基础,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化学文化,树立严谨的治学精神与理性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情况,收集并整理具有典型性的化学史料,让学生在阅读史料的过程中沿着前辈的足迹,探究化学的奥妙,领略化学的智慧。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重视教材内容的文化性、趣味性与结构性,不仅重视学生对化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还注重学生化学学习品质与精神的形成,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第一册中设置了“科学史话”专栏,主要展示化学家、化学史料和化学发现等拓展性的内容,有助于创设趣味性的学习情境,推动学生的深度学习与思考。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一节的“科学史话”栏目中,记录了“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发展历程,教师可以将这些资料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从宏观上认识化学的发展,从而对化学问题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比如,化学实验受各种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影响,有时候实验现象会与理论有所偏差。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史话”中的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初始阶段的概念往往是不完善和不全面的,它们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化学概念的发展,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创新实践,提升化学探究能力。

(三)改进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实验是化学学习的基础,课本上有大量的必做演示实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开展演示实验,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形成直观的感受,还要对演示实验进行改进与创新,使实验操作更简便、实验现象更明显,激励学生的创新。比如,焰色试验的操作步骤很多,需要反复灼烧和洗涤。考虑到很多学校的实验室没有铂丝,酒精灯火焰呈黄色,易干扰实验。为此,教师可以改为用蘸有无水酒精的脱脂棉代替铂丝和酒精灯,将含金属元素的物质粉末洒到点燃的脱脂棉上,这样学生能清楚地看到各种元素对应的焰色。这种根据现实条件进行改进的演示实验,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双新”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革新教学理念,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林小驹,李跃,沈晓红.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成和特点[J].教育导刊,2015(5):78-81.

[2]吴星.对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认识[J].化学教学,2017(5):3-7.

[3]周业虹.浅谈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J].中国考试,2017(2):47-51.

[4]王和.基于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实践与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