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研究

作者: 钱锋

摘   要:整本书因其完整的内容、真实的情境、丰富的语料、深刻的主题,而具有独特的学科育人价值。初中英语教师要如何推进有活力、有深度、有实践意义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以发展学生的阅读素养及思维品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在本文的教学探索中,笔者将聚焦思维导图,谈一谈自己如何以“思维可视化”的教学理念,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发展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英语   整本书阅读   思维导图   核心素养

整本书阅读教学与实践是提升学生阅读素养,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提倡教师整合教学资源,拓展课外阅读,落实英语学习活动观。进行丰富的课外阅读,不仅仅是学生语言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对于如何开展整本书阅读,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困惑,有的教师抱怨教学时间过于紧张,课内的教学内容已经安排得满满当当,没有时间留给整本书阅读教学;有的教师虽然认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价值,但却把握不好“整本书读什么?” “怎么读?”“读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还有的教师无法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重视学生对课内知识的掌握。如此一来,整本书阅读就变成了“碎片式”或 “翻阅式”的阅读,严重影响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既不能让愉悦身心的阅读行为真正发生,也不能触发学生的深度阅读。为了提高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发展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笔者将借助思维导图,基于整本书阅读的三种基本课型(导读课、研读课、分享课),谈一谈如何以思维导图触发学生的深度阅读,打造有温度、有深度、有意义的整本书阅读课堂。

一、导读课:以思维导图激发兴趣

导读课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第一炮”,其目的在于突出“整”的教学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梳理书籍的基本信息,建构书籍的整体框架。导读课的突破点在于“趣”,在导读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新能量”,以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让“整本书阅读”变得更加生动立体。

在导读环节中,教师可以借助与所读小说或故事相关的影视作品,节选相关视频或主题曲,拉近学生与小说或故事之间的距离;也可以利用希沃白板5设计相关的互动游戏,指导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激活阅读主题。在导读课的阅读指导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对阅读书籍的意义建构,真正教给学生开启整本书阅读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怎么读?从哪儿开始读?”的核心问题,为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与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以思维导图的形式重新绘制书籍目录,引导学生建构书籍的内容框架。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故事地图”的形式,指导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获取有效信息,建构有关故事内容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活学生的阅读动力,为学生后续的精读及迁移创造埋下伏笔。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黑布林英语阅读》系列丛书中的Dan and the Missing Dogs这本书的阅读教学中,笔者在导读课中,首先以动画视频引发学生对阅读主题的讨论,激活学生对“dog”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游戏引导学生从颜色、外貌与能力等方面描述视频中的小狗。在导读过程中,笔者渗透思维导图的阅读策略,指导学生根据阅读单所提出的任务,逐步完成绘制思维导图的相关任务,以此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建构故事的主要框架。

在这个导读活动课中,笔者以思维导图贯穿教学始终,指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有效获取故事信息,梳理故事内容,明确阅读目的,并获得阅读策略的指导与训练,为学生的自主阅读与课堂解读做好准备。

二、研读课:以思维导图发展策略

研读课是初中英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头戏,指向学生的深度阅读,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理解、分析、批判、评价与创造等一系列思维过程。在研读课中,教师是否能够深度解读文本,是否能够触发学生的深度学习,直接制约并影响着学生的阅读效能。研读课关注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阅读素养的提升。在研读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小说或故事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泛读、精读、细读等阅读策略,运用质疑、对比、推理、判断、评价等思维方式,与故事内容中的任务进行真实对话。在研讨课中,教师要明确主题意义,引导学生聚焦关键情节,聚焦主要人物。

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The Boscombe Valley Mystery这本书时,笔者融入了动画片《名侦探柯南》,指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调查扑朔迷离的案件,寻找“唯一的答案”。在解读过程中,笔者利用“名侦探柯南”的卡通形象,设计情境活动,营造出“悬疑”的阅读氛围,并以思维导图和问题链为学习支架,设计阅读任务,指导学生主动寻找线索,破解案件。

Task 1:Read Chapter 1-6 and finish the mind-maps.

Question:What kind of person is James McCarthy?

Task 2:Read Chapter 7-9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1. What did Holmes find by the Boscombe Pool?

2. Why did Holmes return to normal?

在这个过程中,笔者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鼓励学生以“小侦探”的角色,分析案情,梳理线索,并寻找案件的突破口,指向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三、分享课:以思维导图迁移实践

分享课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环节,它强调学生的读后实践、读后创造,鼓励学生以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式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与观点。在整本书的阅读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只关注导读课的设计及研读课的指导,而忽略了分享课的展示,对于学生“读得怎么样”“获得了怎样的阅读体验”“有怎样的阅读困惑”不甚了解。在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读后交流与展示,以分享课的形式,促进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探究,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播下“终身读书”的种子。在分享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整本书的故事主线及主要情节,引导学生“讲好一个故事”“讲好一个情节”“介绍一个人物”,如鼓励学生用思维导图设计阅读小报,并以presentation的形式呈现小组活动成果,分享独特的阅读体验。

例如,Where is the Parthenon这本书源自《津津有味读科普》,这套书涵盖世界重要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从多层面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有益补充。Where is the Parthenon从帕台农神庙的建造过程、作用、遭遇及现状等方面展开介绍,让我们在感悟古代劳动人民伟大建筑艺术的同时,思考战争的残酷及和平的重要性。由于本书中的语篇以科普小品文的形式组成,语言简练,因此,在读后实践中,笔者鼓励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自己的阅读体验。

总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积极探索新的阅读教学方式,优化阅读活动设计,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在阅读中,教师要关注学生阅读策略的培养及高阶思维的发展,以思维导图让教学“可视化”,让学生的阅读过程“可视化”,以此明确“教”与“学”的目的,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参考文献:

[1]卢杰平.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英语思维品质培养的路径探索[J].考试周刊,2021(54):102-103.

[2]李秀惠.英语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生英语思维品质的培养[J].校园英语,2021(16):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