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提质增效”
作者: 何艳桂摘 要:“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帮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与技能。本文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学评价四个角度入手,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总结了“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有效策略,供广大语文教师参考借鉴。
关键词:“双减”政策 小学语文 “提质增效”
构建高效的课堂、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是“双减”政策的核心主题。在“双减”政策下,教师要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在全方位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优化教学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思路,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认知发展规律与身心发展特征,推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凭借高质量的语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结合学生学情,设置科学的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作为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其本身具有较强的纲领性作用。在“双减”政策下推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学情,明确教学重点,设置科学、动态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目标具有较强的指示性作用。
(一)融入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标准下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在设置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时,教师需要考虑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内容,设置科学的教学目标。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看,教师应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以帮助学生掌握语言应用技巧为重要的目标;从思维能力的角度来看,应考虑到语文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内容的合理编排及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合理引导,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文化自信的角度来看,应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从审美创造的角度来看,应考虑到课文本身的审美教育价值,为学生提供审美创造的平台,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二)长期规划与短期目标相结合
为了确保教育目标的科学性,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应将长期规划和短期目标结合,一方面考虑到语文教学的整体要求;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对教学目标进行分解,最大限度地挖掘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在设置基础的教学目标后,教师不仅要考查目标的完成情况,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进一步优化和调整教学目标,让教学目标成为动态监测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工具。
二、创新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趣味性强的教学手段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创新课堂教学手段,从学生的学习能力着手,适当调整教学流程,一方面突出教师教学的价值;另一方面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让课堂教学直观、高效。
(一)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课堂趣味性
多媒体技术集音频、视频、图像、文字于一体,具有化静为动、变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在课堂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将直观的形象与抽象的想象互相结合,能增强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观潮》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钱塘江涨潮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钱塘江波澜壮阔的画面和呼啸而至的潮声。这样不仅能迅速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还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深度挖掘教材内容,开展实践活动
教材中所选的文章大多都是名人佳作,有鲜明的形象、优美的意境、感人的情节、生动的语言。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的价值,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悟文本的审美情趣,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例如,在教学《曹冲称象》时,笔者发现很多学生理解不了文中介绍的曹冲称象的方法。对此,笔者引导学生开展模拟实验,用装有水的玻璃缸、小船模型、玩具象、小石块、秤等工具,模拟曹冲称象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真正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这种实践教学手段,不仅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还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对学生的探究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小学阶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创设教学情境,一方面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特征,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提高教学实效性。例如,在教学《将相和》的过程中,笔者与学生共同梳理课文的主要情节,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创设真实的故事情境。在角色扮演活动中,学生能真实地还原故事场景,对人物的形象和品格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而观看表演的学生,同样能产生深刻的印象,能切身体会到语文学习的独特乐趣。在这种真实且深刻的教学情境中,学生能够保持对语文学习的高度热情,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拓展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应充分重视教育资源的合理拓展,利用丰富多样的教育材料,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生长。
(一)结合课文内容,开展群文阅读
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开展群文阅读,使学生能在不同文本的对比阅读中获得更加深刻的学习体验。例如,在教学《少年闰土》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为学生推荐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散文集《朝花夕拾》等,引导学生开展群文阅读。在教师的积极推动下,学生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通过对文本素材的整理,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二)联系现实生活,选择教学材料
小学语文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生活素材的应用,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生活化的教学材料能帮助学生建立起语文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提供保障。例如,在教学《慈母情深》一课时,笔者选择了学生耳熟能详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真实经历,体会母爱的力量。生活化的素材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情感共鸣,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四、科学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知识层面的评价,还要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真正体现教学评价的育人价值。因此,在制定教学评价的标准时,教师不仅要将解题能力作为判断学生学习状况的重要依据,还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学习态度,充分肯定学生付出的努力。只有在科学评价标准的指引下,学生才能逐渐建立自信心。
总之,作为新时代的小学教育工作者,教师必须把握好“双减”政策的基本内涵和要求,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落实“双减”政策的目标,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彬.“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提质增效的策略探析[J].新课程研究,2022(17):102-104.
[2]吴其炳.“小课堂”变“大天地”:“双减”势态下提高小学语文实践能力的有效尝试[J].学苑教育,2022(2):7-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