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

作者: 毛文红

摘   要: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自我控制意识相对较弱,在课堂学习中常常会出现心不在焉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一方面要在课堂教学中渲染氛围;另一方面要在课堂教学中强化策略、优化设计,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学生的课堂在线,进而达成预期教学目标。本文提出,强化情境创设、设置板块结构、架设鲜明阶梯,让学生在学习中保持良好的状态。

关键词:激活状态   情境创设   设置板块

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真正有状态的学习,会受到文本内容、教师魅力、教案设计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把握学生内在的认知起点,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案,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更好地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发展。

一、强化情境创设

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说,如果教育者给予学生足够的条件,那么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动力、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上都渐趋一致。对语文课程而言,鲜活可感的情境可以打开学生言语思维的“大门”,将学生的认知逐步引向深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将情境创设与学生的内在思维整合起来,鼓励学生在情境创设中大胆质疑,大胆发问。

比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方帽子店》时,笔者紧扣“复述”这一语文要素,组织学生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感受大人和小孩对不同帽子的不同态度,最终认识到大人对“方帽子”的态度,是其成为古董的关键原因。如何才能让学生从原本的故事框架和情节中跳出来,理解“如果不思改变就会被历史淘汰”的内在哲理呢?在尊重故事情节和学生认知的基础上,首先,笔者提出问题:“如果故事中的大人们都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后来又重新开了一家‘方帽子店’,你们猜一猜,他们会给自己的新店取一个什么店名呢?”对此,学生给出的店名可谓五花八门,因整体是凸显“改变”,于是出现了类似于“圆帽子店”“新帽子店”等店名。每一种事物的衍生与消失,都有着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与社会的发展也有紧密的联系。“方帽子店”从一开始的出现,就凸显了其独特价值,只因大人们没能做到与时俱进,才导致被历史发展的洪流所淹没。其次,引导学生从辩证的角度重新审视和看待故事中的方帽子。“虽然你们所取的名字都非常有道理,但是大人们所取的店名与你们的完全不同,让人出乎意料,你们想要听一听吗?”屏幕中“方帽子店”四个大字的出现,与学生的认知完全相反,进而造成了学生认知上的困惑。“课文故事主要讲述的就是大人们的墨守成规,导致‘方帽子店’成了古董。现在重新开店,为什么还要取名‘方帽子店’呢?”在这一情境之中,很多学生开始认识到,虽然故事中的“方帽子店”被淘汰,成了古董,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形势的变化,大人们重新取的店名体现了他们对墨守成规的理解,在新的时代下,“方帽子店”又成了潮流的新名词。

二、设置板块结构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双减”政策的颁布实施,对语文教学“减负提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中一个重要变革就在于将线性课堂转变为板块结构课堂,让原本处于“高耗低效”的语文课堂朝着高效层面转变,也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的广阔空间。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儿童能够集中关注力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15分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划分为不同的板块,更好地聚焦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在不同板块之中形成一课一得,并在板块中逐层递进,确保学生始终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中《爬天都峰》一文为例,这个习作单元的训练目标是“把一件事情写清楚”。那么,如何借助这篇精读课文,让学生掌握“写清楚”的诀窍呢?对此,笔者将这篇课文的教学分为以下几个板块:一是依托故事情节,明确地点顺序。组织学生整体性梳理课文内容,明确故事发展的基本轨迹(山脚下观望天都峰—山腰中奋力攀爬—峰顶上开心照相)。对故事情节的梳理,使得作者“把整个事情写清楚”的秘诀开始呈现出来——按照地点转换的顺序,将故事清晰而明了地展现出来。二是转换关注视角,明确时间顺序。随着学生对课文中事件认知的加深,在解读文本内容的过程中,他们开始意识到地点的转变,还暗藏着时间的转移,如在山脚下观望天都峰,是在正式爬山之前;在山腰中奋力攀爬,是作者和老爷爷登山的时候;在峰顶开心地与老爷爷拍照留念,是在完成爬山之后。三是探寻关键词句,明确感受顺序。从学生迁移运用的结果来看,很多学生发现,围绕着一件事情,虽然能从整体性层面上形成文本的基本框架,但是离“写清楚”的目标还有着较大的距离。通过课文的对比阅读,学生发现在不同的阶段中,作者内在的感受也在发生着变化,如作者从爬山之前对天都峰的害怕与畏缩到后来的奋力攀爬,一直到成功登顶之后的欣喜,整体性顺序与故事发展的轨迹一脉相承。

综观整个教学过程,笔者并没有让学生“一口吃出一个大胖子”,而是将“写清楚”的核心目标分解成不同的维度,在不同的板块中达成就近目标,从而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让学生达成“写清楚”的目标。由于每一个板块的教学目标都贴近学生的基本学情,学生通过“跳一跳”的方式,就能化整为零,能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

三、架设鲜明阶梯

语文学习是一个具有综合性的漫长过程,其核心价值在于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因此,教师要依循语文课程的基本特质,紧扣学生的认知规律,让每一个学生以饱满的状态均衡发展;要相机设置层级鲜明的阶梯,从学生认知的逻辑起点入手,在拾级而上中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这个单元所设置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对五年级学生而言,这是他们首次接触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比如,在教学这个单元中《鸟的天堂》一文时,首先,笔者及时出示单元导语,明确单元训练要点,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直接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文本之中,针对作者描写榕树高大而繁茂的语句,引导学生在感受榕树形态特点的基础上,解构作者蕴藏其中的表达密码(依照从远到近的次序,顺势推进;借助生动准确的语言,展现了榕树的色彩之美、形态之美)。其次,将学生对静态描写的认知朝更深处“漫溯”,在对学生进行整体性感知和点拨之后,将学生的思维朝文本语段“聚焦”,要求学生从描写榕树的语段中,圈画出能展现榕树生命力旺盛的语句,并结合具体的语境说一说这一词语所取得的表达效果。最后,组织学生通过品词析句的方式,利用文本语境,借助想象再现的方式,还原出榕树在水面的形态,从视觉层面展现了榕树的形态特征。在作者笔下,很多动词巧妙地点缀其间,使得原本的“静态”之景有了律动感,实现了“静中有动”的独特意境。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改革,积极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周信东.例谈小学语文阅读支架的建构[J].教学与管理,2019(2):37-39.

[2]陆香.小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类型及培养[J].教学与管理,2022(11):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