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如何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作者: 刘敏

摘   要:“双减”政策是当下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政策,旨在减轻学生无效、繁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实现课堂教学的“减负增效”,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教师要优化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作业设计,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课堂内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吸收和练习。这样能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让学生在课后有时间发展自身的兴趣爱好,从而实现快乐学习,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双减”政策   “减负增效”   小学数学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复杂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在初步接触数学知识时,容易出现很多问题。从传统的教学思路来看,很多教师会采取大量练习的方式让学生死记硬背数学知识和解题技巧,重视学生解题的正确率,忽视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层理解。在这种单调、抽象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不仅难以掌握所学知识,容易产生学习的挫败感,还会产生较大的学习压力,不利于学生后续数学学习的进步与发展。“双减”政策要求课堂教学要“减负、提质、增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因此,在“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做到课堂教学的“减负、提质、增效”,就要秉承全面性、科学性、整体性、结构性等原则,优化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流程等,从整体上提升课堂教学成效,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从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作业三个方面入手,以实际教学案例为支撑,探究了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一、课前预习,合理设计任务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提前准备,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高效的课前预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打好知识基础与情感基础,是提高教师教学效率与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环节。但是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环节中,很多教师缺乏有效的预习方式,只是简单地让学生阅读课本,初步认识知识。这种预习方式仅围绕教材内容开展,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思考有限,不仅无法让学生对新知识形成有效的理解,还会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抵触情绪。

为了让学生有效预习,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深度思考,数学教师应优化课前预习方法,根据学生的兴趣与教材知识编排顺序,设计精准的预习任务,将新旧知识进行科学的衔接,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形成初步的理解,发散学生的思维。在设计教学任务时,教师要以预习任务单为线索,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保证学生在预习中既能完成对新知识的初步认识,又能从中生成一些自己的问题,并将其记录于学习单上,以便在课堂上与教师、同伴进行针对性的探讨。这样能实现课前预习与课堂学习的有效衔接,让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时,笔者将两节内容进行整合,在课前预习环节给学生设计了预习任务单,让学生跟随预习任务单的指引,开展新课的预习。具体如下:(1)平行四边形具有哪些特点?(2)数格子是常用的图形面积计算方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能否用数格子的方式计算出来?(3)在求面积时,可以利用转化思想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什么图形?(4)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有什么关系?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如何才能推导出来?(5)当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时,它们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在学生带着以上问题完成预习后,笔者还利用线上学习平台,鼓励学生进行预习成果的展示。针对预习成果突出的学生,笔者及时表扬他们,让他们形成坚持预习的动力,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针对预习效果不佳的学生,笔者引导他们了解问题所在,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优化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包括课堂导入、新课教学、交流提升、梳理巩固等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优化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方式,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一)创新导入方式

兴趣是推动学生探究与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导入环节的重要目的,精彩、高效、趣味性的课堂导入,能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以情境、故事、生活元素、游戏等多种方式进行课堂导入,促使学生积极探究数学世界的奥秘。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新课导入环节,笔者结合生活元素,创设了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引领下,成为数学问题的主动探究者。笔者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创设情境:学校心理咨询室桌子的桌面准备设计成梯形,该梯形的上底、下底、高分别是90cm、110cm、80cm。那么,在制作桌面时需要用到多大面积的板材?在学生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笔者顺势导入“梯形的面积”的学习,让学生结合已经学过的图形面积推导方式,探究新知识。利用生活化情境进行课堂导入,能唤醒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深入思考与验证的过程中,顺利完成新课内容的学习。

(二)精心设计课堂问题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不仅能引导学生的学习与思考,还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保持全神贯注的状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问题,通过问题将教材内容进行有效串联,让学生能更好突破重难点知识,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另外,探究问题的过程也是训练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过程,学生能在有效观察、猜测、验证、反思、总结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学习经验的积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

在设计课堂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课堂问题要具有目的性。精准的数学问题能引导学生突破学习的重难点,高效达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设计的课堂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能精准切入学生的学习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应考虑到学习过程涉及哪几个板块?各学习板块适合哪些问题?每个问题的设计想要取得怎样的助学效果?第二,课堂问题要难易适中。课堂问题的目的是发散学生的思维,而小学生正处于感性思维阶段,这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基础,设计难易适中的问题,让学生在持续学习中发散自身的思维能力。第三,课堂问题要循序渐进,要具有一定的递进性,以便学生能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探究中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

(三)灵活运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当下课程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根据教学内容调整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让信息技术“赋能”教学,从而更好地达成课程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信息技术能将教学内容以可视化、清晰化、形象化的方式展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时,为了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笔者利用动画软件,将三者之间的转化过程进行直观的展示。在动画视频中,学生能直接观察到:平行四边形可以分割成两个三角形、两个梯形、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以及两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等等。学生在这种更为直观的学习过程中,能充分把握这三种图形的联系与差异,从而有效突破多边形面积计算这一难点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还借助在线答题的方式,锻炼学生思维的活跃度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根据学生的答题反馈,结合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调整教学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在“双减”政策下,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在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在精讲知识后,要为学生预留小组合作探究的时间,让学生在思考、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究中,自主完成对数学知识的有效构建。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实践中完成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有效推导。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各组学生通过设想、操作、反思、讨论和总结,给出多种推导方式:一是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即将两个大小完全一样的梯形进行拼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用平行四边形面积除以2就得到了梯形面积;二是将梯形转化为两个三角形,通过计算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得出梯形的面积;三是将梯形分割为两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图形面积相加,得出梯形面积。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实践、探究和归纳,让学生有效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课后作业,优化实践作业设计

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有效实践者。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应注重实践类作业的设计,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知识应用能力与实践水平。这种实践类的作业既符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又符合学生的兴趣点,能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关联,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后,笔者为学生设计了实践操作类的作业:在课后与家长合作,探究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的体积之间的关系。这种实践类的作业给了学生极大的自主探究空间。在完成这个作业的过程中,学生要认识圆锥与圆柱的特点,控制好实践过程中的变量与定量,才能通过实践得出科学的结论。这个过程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还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为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另外,这种实践类的作业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特点,学生在自主实验与合作实验中,能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综上所述,在“双减”政策下,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减负、提质、增效”,既符合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要求,又符合学生未来成长与发展的要求,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优化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兼顾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在课堂上学足、学好,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

参考文献:

[1]马新科.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学优化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2(1):147-149.

[2]邱七妹.优化作业设计,点燃思维火花:“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随堂作业设计的策略[J].亚太教育,2022(20):146-148.

[3]尚丽娟.“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措施[J].新课程研究,2022(16):93-95.

[4]王金英.聚焦“双减”,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J].华夏教师,2022(20):48-50.

[5]黄绿青.试论“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与优化[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15):72-74.

[6]李丹.“双减”新举措 作业“巧”变革:小学数学作业优化设计的点滴思考[J].试题与研究,2023(8):18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