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学课堂”理念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究

作者: 顾健佳

摘   要:走向生本的“立学课堂”,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预学”“问学”“研学”“拓学”,还要引导学生“展学”“评学”。在教学中,教师建构“立学课堂”,既能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彰显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又能提升学生的数学发现力、数学建构力、数学创造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立学课堂”   教学探索

南宋大思想家朱熹说:“小立课程,大作功夫。”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炼出知识,有效、充分地引导学生开展活动。“立学”从学生的“学”出发,尊重学生“学的起点”,优化学生“学的过程”,对学生的“学”展开积极的评价。“立学”能够让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与实效性,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从被动转向主动、从肤浅走向深刻。“立学课堂”是“真学课堂”“深学课堂”“创学课堂”,在“立学课堂”中,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要发掘学生学习的潜质,培育学生学习的智慧,提升学生学习的质量,让学生的学习得到“解放”与“舒展”。

一、“以问立学”

建构“立学课堂”,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问学”。“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以问立学”能向学生展现出一片诱人的风景。从某种意义上说,“问”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确证与表征,“问”能表现学生的数学认知,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不断“增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的“问”,启发学生的“问”。当下,很多学生不敢问、不想问、不会问、不善问,导致学生“学”得被动,要想学生的学习走向深刻、走向睿智,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的“问”,让学生“善问”“乐问”,通过学生的积极“问学”,打造高效的学习课堂。

“问学”就是教师要将“立学课堂”的时空赋予学生。在“问学”过程中,学生会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活动经验而展开深度思考、探究。因此,教师要“以问启学”“以问促学”“以问致学”,进而发散学生的思维,催生学生的想象。以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这一部分内容为例,当学生借助“百数表”进行比较、猜想与验证,证实了“2、5的倍数的特征”之后,还是“刨根问底”:“为什么2、5的倍数的特征只需要看个位上的数?与其他数位上的数没有关系吗?”对此,笔者引导学生根据“数的位值”原则对数进行拆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任何一个数都可以分成整十数和个位上的数,而整十数一定是2、5的倍数,所以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只需要看个位上的数。

“问学”是建构“立学课堂”的首要环节。在建构“立学课堂”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问、促进学生发问,让学生问得坦诚、问得入情入理。“问”能够激发学生的“立学”内驱力,在“问”的驱动下,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发现、探究与创造。

二、“以研立学”

在引导学生建构“立学课堂”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研学。“研”是指深度的发现、建构与创造,也指深度的实践与尝试。“研学”应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样态,不是被动地学习,而是主动地学习。在学生”研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具有关键性、核心性的问题,设计具有核心性、驱动性的任务;要激发学生“研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研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想研、愿研、善研、乐研”,进而从“研学”的过程中汲取智慧与力量。

“以研立学”能让学生的学习有质量、有品质。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粗浅地“学”,那么学生的学习质量与品质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要积极跟进、主动介入,对学生的“研学”进行有针对性、方向性、实效性的指导,让学生“研”得有趣、“研”得有味、“研”得有质、“研”得有态。通过“研学”,教师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催生学生的想象。以教学“圆的认识”为例,笔者引导学生对圆的各部分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如“圆的半径”的特征、“圆的直径”的特征、“圆的半径与直径的关系”,等等。以教学“圆的半径”为例,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应用各种方法。如有的学生认为:“因为半径是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而圆上有无数个点,所以圆有无数条半径。”这种严密的推理,得到了全班学生的一致认可。对此,笔者引导学生围绕“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等问题展开,从而让学生的“研学”富有深度。

“以研立学”是构建“立学课堂”的核心。“研学”是一个不断地进阶、跃迁的过程,在引导学生“研学”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研学”的方法与思想,不断提升学生的“研学”效率。

三、“以拓立学”

在教学中,拓展与延伸数学教学,是教师建构“立学课堂”的应然之举。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学”“拓学”“延学”,让学生的学习更深入,既着眼于学生的现在,也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要让学生的学习朝着多种可能性“打开”,朝着新知“打开”。通过“拓学”,教师可以增强学生的数学思考力、洞察力和表现力,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效的预设是学生学习的前提、基础与条件,而动态的生成则是一种常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预设,还要注重动态生成(只有注重动态生成,才能引导学生开创出一片新的天地);不仅要引导学生巩固相关的知识技能,还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质疑、反思、批判、创新;不仅要跟进、适度地介入,还要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形成学习的体系与结构。比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笔者引入长方体、正方体等相关物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推导出“直柱体的体积公式”。在学生推导出“直柱体的体积公式”之后,引导学生应用公式计算三棱柱、四棱柱的体积。

当学生的认知结构建立起来后,“立学课堂”才能真正建立起来。这种建立不仅是宏观知识的显性之“立”,更是微观心理层面的隐性之“立”。“显隐之立”,能够“敞亮”学生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的学习成为本质力量的显现,成为学生生命智慧的结晶。

总之,教师建构“立学课堂”,既要引导学生“预学、问学、研学、拓学”,又要引导学生“展学、评学”,强调学生学习时要做到“自觉先学”“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目的是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式学习转为主动参与式学习,让学生亲历知识探究的过程,通过直接体验分享、师生多维对话、小组合作探究、实践应用知识等途径,实现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联结与转化。“立学课堂”不仅是“知识的课堂”,更是“方法的课堂”“策略的课堂”“思想的课堂”“精神的课堂”“生命的课堂”;不仅能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彰显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还能提升学生的数学发现力、数学建构力、数学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席高周.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9(Z1):62-63.

[2]蔡长冰.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关注与实施策略[J].考试周刊,2020(39):1-2.

[3]李全红,袁贵珍.例谈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J].考试周刊,2014(85):30.

[4]沈光泉.基于数学多媒体直观导学的课堂教学新生态[J].教学与管理,2021(10):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