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赏析:促进学生的音乐生命成长

作者: 梁媛

摘   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通过对经典音乐作品的赏析,能给学生带来心灵的愉悦与美的享受。因此,教师要抓住音乐作品的特质,引导学生潜入音乐作品之中,深度赏析音乐。

关键词:小学音乐   音乐赏析   生命成长

欣赏音乐是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力、发展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手段、策略和路径。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音乐欣赏的教学,尤其要引导学生欣赏经典音乐作品;要丰富学生的音乐欣赏内容,开放学生的音乐欣赏形式,优化学生的音乐欣赏方法与策略,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品质,让学生“会欣赏、善欣赏、乐欣赏”。音乐欣赏能够深化学生的音乐认知、促进学生的音乐理解、激活学生的音乐情感、强化学生的音乐学习行为。

一、抓住音乐作品特质,引导学生赏析音乐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音乐,应抓住音乐作品的内涵、特质以及音乐作品创作的背景、动因等。在引导学生赏析音乐时,可以从音乐的内容和形式两大维度展开。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把握音乐作品的主题、内涵、思想、情感,“打开”学生的耳朵,将学生的音乐听觉、视觉、动觉、触觉等结合起来。教师要唤醒学生沉睡的、隐性的经验;要发散学生的音乐思维、催生学生的音乐想象,让学生将音乐思维、音乐想象与音乐感知(乐感)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整体的具身学习状态。

音乐感知既是学生音乐赏析的第一道门户,也是学生音乐赏析的基础。在小学音乐赏析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整体性地欣赏;其次,可以引导学生分层次地欣赏、深入细致地欣赏、比较性地欣赏;最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认知性的欣赏、情感性的欣赏、行为性的欣赏。

以教学《小狗圆舞曲》为例,这是波兰著名音乐家肖邦的作品。在引导学生赏析这首乐曲时,首先,笔者让学生整体性地聆听,把握音乐作品的主旋律,感受、体验音乐作品的整体性面貌、风格、特质。通过聆听,学生发现这是一首活泼、欢快的乐曲。其次,引导学生分段聆听,学生发现整首歌曲似乎表现了三个不同的场景。其中,第一个场景的旋律特征“欢快”而“活泼”,学生聆听之后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小狗在快乐地玩耍”;第二个场景的旋律特征是“安静”,学生说出了自己聆听的感受,认为自己仿佛看到小狗在“静静地享受甜美的梦”;第三个场景似乎又回到了欢快的场景,学生认为是小狗重新开始玩耍。

音乐赏析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基础,能促进学生的音乐学习。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面向音乐本身,从音乐本身出发,抓住音乐作品的特质进行音乐赏析,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要为学生的音乐欣赏提供条件与保障,打造学生的音乐欣赏平台,赋予学生音乐欣赏的契机,赋予学生音乐欣赏的时空与权利;要启发学生深入揣摩音乐、感受并体验音乐,让音乐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情感、心灵与音乐作品的内涵、意境发生共鸣。

二、抓住学生的学习特质,引导学生赏析音乐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音乐学习具体学情,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赏析音乐,才能让音乐赏析教学富有针对性、实效性,才能让学生从“不爱听”“听不懂”转为“乐于听”“听得懂”。

引导学生赏析音乐时,教师要丰富学生的音乐感知,帮助学生“打开”自己的耳朵,进而“敞亮”学生的心灵;要挖掘学生的音乐赏析潜能,唤醒学生的音乐欣赏经验,深化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认知,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丰富学生的音乐赏析经验。以教学《大象》为例,这是一首著名的管弦乐曲。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先让学生聆听,并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仿佛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自己仿佛来到了动物园,看到了大象;有的学生说,自己仿佛看到大象在迈着笨重的脚步行走;有的学生说,自己仿佛听到了大象粗重的呼吸声,等等。不同的学生,基于不同的知识经验与生活经验,对相同的乐曲产生了不同的想象,形成了不同的理解。

在引导学生进行音乐赏析时,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思维与想象,让学生科学、合理地想象;要鼓励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补白和创造。只有引导学生在音乐赏析的过程中展开积极的思考,并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学生的音乐学习既是个性化的,也是多样化的。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只有抓住学生的音乐学习特质,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音乐学习行为,才能切入学生音乐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有效地引导、助推学生的音乐欣赏。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丰富学生的音乐欣赏知识,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技能,让学生“会欣赏”“能欣赏”“善欣赏”“乐欣赏”,进而不断地优化学生的音乐欣赏样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音乐、创作音乐。

三、抓住“生乐互动”特质,引导学生赏析音乐

引导学生欣赏、鉴赏音乐,教师不仅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还要引导学生与音乐作品进行对话与交流。西方接受美学认为,学生的音乐欣赏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构与创造。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生乐互动”的特质;要尊重学生的音乐欣赏,鼓励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创造性的解读;要及时跟进学生的音乐赏析,主动介入学生的音乐赏析;要引导学生积极辨析音乐作品的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力度、速度和情绪等。以教学《金蛇狂舞》为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些问题:“聆听这首乐曲,你感受到了怎样的一种氛围?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种氛围?这段乐曲最适合表达赛龙舟的哪一个场面(出发、追赶、冲刺)?”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与音乐作品进行积极的对话,感受、体验到音乐作品渲染出的一种昂扬激奋的风格特点,熟悉了作品的节奏形式,认识到打击乐器在渲染节日欢乐氛围中的作用。带着问题、带着任务进行音乐学习,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参与度。

“生乐互动”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照音乐文本,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度感知、理解、创造,通过“生乐”对话,把握音乐作品的内涵与特质,从而更好地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生乐互动”能让学生的音乐赏析更有效,能让学生的音乐学习更高效。

在引导学生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赋予学生欣赏的时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欣赏,调动学生赏析音乐作品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能够欣赏、懂得音乐,是审美修养的标志之一,离开这一点就谈不上完美的音乐教育。对音乐经典作品的赏析,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发掘学生的音乐“立美”和“创美”潜能。

参考文献:

[1]孙天燕.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情感与想象[J].新世纪剧坛,2011(3):72-73.

[2]赵丹丹.新媒体时代高校音乐教育的创新发展:评《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J].新闻爱好者,2023(4):121.

[3]郑佳.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发展研究[J].艺术教育,2022(9):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