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

作者: 孙苏成

摘   要:自《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实施以来,核心素养成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灵魂”。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与时俱进,以核心素养为引领,直面现实问题,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进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   体育与健康   优化策略

虽然课程改革实施多年,但是部分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滞后,方法陈旧,导致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低。当前,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体质健康测试优秀率低。自《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实施以来,体育健康教学目标和方式发生了转变,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与健康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体育技能练习,还要关注学生的体育品德、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

一、审视现状,直面问题

(一)“重运动轻文化”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既会运动又懂运动的有文化知识的运动者。对此,很多教师特别注重学生体育技能的练习,几乎整堂课都让学生不停地运动,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技能训练,开展体育锻炼活动,忽视了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万丈高楼平地起”,体育知识是基础,有了体育知识的保障,学生的体育锻炼才会更科学,运动才会更高效。体育课培养的不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学生,而是有文化知识的运动者。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开展文化教学,教给学生体育与健康的知识,用知识理论武装学生的大脑,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

(二)“重演示轻探究”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探究,主张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获得自主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给学生留出学习空间、留出探究时间。然而,在当下的体育课堂中,许多教师仍然不愿放手、不敢放手,事事亲力亲为,手把手地教学生,每一个要领都给学生讲解,每一个动作都为学生演示,导致学生没有自主尝试的机会。这种“重演示轻探究”的教学方式,只会束缚学生的大脑,捆住学生的手脚,磨灭学生的内在动能与创新意识。如此教学,学生的自主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学生的核心素养也不会得到落实。

(三)“重单科轻综合”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认为体育与健康就是体育课,就是开展体育运动,强身健体是根本任务,只懂得组织学生进行身体锻炼,不懂得将体育与健康和其他学科有机融合。这种“重单科轻综合”思想,与当下新课程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俗话说,合作才能共赢,融合才能强大。体育与健康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仅凭单一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是不行的。因此,体育教师应顺应时代潮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践行跨界融合的理念,发挥体育与健康的综合性,积极主动地开展跨学科教学,将其他学科中的德育、智育、美育等元素,有机融入体育教学之中,彰显体育教学的育人价值,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重集体轻个体”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将学生培养成体魄强健、身心健康的人;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坚持不放弃、不抛弃的原则,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关注学生的差异性。然而,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重集体轻个体”,以集体教学为主,教学手段千篇一律,教学目标统一要求,很少开展个体教学,极少关注特殊学生。不同的学生身体条件各有不同,有的学生情况比较特殊,有的学生体质较弱,有的学生存在智力障碍,有的学生存在心理障碍,等等。对此,教师不能歧视他们,要关心关爱他们,既要给他们创造公平的学习机会,又要因人而异开展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案,对不同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使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优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主要目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脚踏实地,还要勇于革新,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不断优化教学策略,进而实现“提质增效”。

(一)唤醒主体意识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多少知识,而在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励和鼓舞学生的自主学习。睿智的体育教师,善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而不是苦口婆心地讲解、事无巨细地示范,不会“牵着学生的手前行”,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索,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体育教师的表情一般都比较严肃,令学生心存敬畏,常常是敬而远之。要想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就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主动亲近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和学生友好相处;要设法趣化教学内容,活化教学形式,让学生觉得体育课有趣、好玩。这样一来,学生一定会主动参与,积极锻炼。比如,在教学“负重走”时,首先,笔者采取“情境教学法”,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小马运粮”的故事情境。其次,组织学生开展花式负重游戏,让学生以背、挑、扛、抬、抱等不同的形式开展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实施分层教学

体育课堂教学一般都是集体教学,教师统一组织学生学练,对全班学生统一要求。然而,一个班级中有几十名学生,无论是基础还是能力,不可能完全一样,身体素质、学习能力都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教师要直面学生的差异性,实施分层教学,既要集体教学,又要差异教学。

在实施分层教学时,教师要设计多维教学目标,对学优生可以提高教学要求,适当加大他们的运动量;对学困生可以降低教学要求,适当减少他们的运动量,不让他们感到力不从心、心生厌倦。比如,在教学“立定跳远”时,首先,笔者通过分解动作、讲解示范,帮助学生掌握“立定跳远”的要领。其次,让学生自由练习,针对学困生进行个别指导,为他们反复演示,帮助他们纠正错误,让他们领会和掌握动作要点。最后,在跳远比赛环节划出两条线,一条是学优生的达标线,一条是学困生的达标线。“双标”的制定,降低了学困生的要求,能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学、练、赛”一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学、练、赛”一体,“教知识、教重点、教要领”,适当给学生讲解、演示,引导学生“学会、会学”;虽然要让学生自主学习,但不能“放羊式”教学,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活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危险而且低效,容易发生教学事故。体育课堂以体育技能练习为主,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引导学生练习。比如,可以让学生以比赛的形式进行练习,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练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的练习效率,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教学“原地掷沙包”为例,首先,笔者在讲解了投掷要点与分解示范动作后,着重指导学生进行投掷练习。其次,组织全班学生进行投掷比赛,比一比谁投掷的方法正确、距离最远。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坚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全面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健身育人的本质,凸显了以体育促进健康的价值追求,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作为课程主要目标。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激活学生的主体精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综合统整,敢于打破学科边界,进行学科交叉融合,助力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小红.民间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教育科研,2021(17):70-71.

[2]莫逸飞.小学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训练方法[J].新体育,2022(18):45-47.

[3]张丽丽.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分析[J].体育视野,2022(24):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