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幼儿真实生长的“幼小衔接”策略

作者: 徐琳

摘   要:“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两个不同学习阶段的有效衔接环节。幼儿园和小学两个阶段的平稳过渡,对幼儿的人生道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幼儿教师应积极开展“幼小衔接”活动,帮助幼儿顺利地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关键词:“幼小衔接”   合作共育   “双向链接”

“幼小衔接”是教育体系的必然组成,由于小学和幼儿园的学习与生活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生活环境、作息时间、学习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导致幼儿很难融入新环境,会遇到生活自理、人际交往、情绪波动、心理障碍等问题。为了有效地提升幼儿的适应力和学习积极性,切实增强幼儿的愉悦感,教师应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学习方式,积极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将“幼小衔接”工作渗透于幼儿的游戏与生活之中,从而帮助幼儿顺利地完成过渡。

在传统的“幼小衔接”工作中,教师注重对学生“学科知识”的习得与掌握,一方面让学生做好算数、拼音、认字、写字等方面的知识储备,忽视了对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情感方面的有效疏导,导致幼儿的心理压力过大;另一方面实施“幼小衔接”课程时,形式单一、趣味性不强、指向不够深入,导致幼儿的“入学不适应”,无法科学地实现“幼小衔接”,甚至带来负面影响。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从合理安排学习生活、“家校协同”合作共育、有效实施“双向衔接”三个方面,探讨“幼小衔接”的策略。

一、合理安排学习生活,搭建“幼小衔接”桥梁

“幼小衔接”就是教师在幼儿园大班期间,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合理安排幼儿的学习与生活,帮助幼儿做好思维方式、学习习惯以及社会技能、心理调节等方面的准备,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有效过渡。对此,教师应合理安排幼儿的学习与生活,巧妙搭建“幼小衔接”的桥梁,为幼儿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牢基础。

(一)注重幼儿的身心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幼儿的体质,提高幼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真规划和安排幼儿的户外“混龄”运动,以“游戏化、主题化”的活动方式,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让幼儿收获体育的乐趣,学会交流与合作。以“我们一起玩游戏”的主题户外活动为例,在教学中,笔者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供幼儿自主选择,鼓励幼儿用竹梯、废旧轮胎、攀爬架、废旧纸箱等创造性地组合,充分发挥幼儿的智慧。

(二)模拟一日生活

在幼儿升入大班时,教师应从幼儿的学习习惯、自理能力、人际交往、情绪调节等入手,模拟与小学生活相关的学习活动,引导幼儿逐渐熟悉小学生活的作息规律。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对教室课桌的有序摆放,模拟小学的课堂情境,让幼儿在规则引领下获得不同类型课程的体验,认识到幼儿园和小学的异同;可以通过和幼儿一起制订早读计划、读绘本故事、看图讲故事、叠正方体、数感游戏等,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的适应能力;可以通过常态化的“模拟一日生活”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可以通过榜样评比选出“最佳倾听员”“最佳播报员”,提升幼儿的入学适应能力。

(三)培养幼儿的守时意识

从幼儿园到小学,幼儿面临的是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和新的作息时间。因此,教师要在幼儿大班期间,引领幼儿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为幼儿早日适应小学的作息时间奠定基础。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我与时钟初相识”“我和时钟做游戏”的活动,引导幼儿了解时钟的基本构造,以及时针、分针、秒针的区别,学会分辨时间;可以在班级门口设置“班级签到处”,让幼儿在填写自己名字和来园时间的实践中增强守时意识;可以开展“十分钟的时间我会做……”“我这样安排时间”等游戏活动,引导幼儿在十分钟内完成相应的任务或者在主题情境中安排、管理时间,让幼儿逐渐学会管理时间。

(四)拓展主题阅读

阅读是幼儿学习书面语言的活动,是幼儿开始接触书本和学习书面语言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班级阅读区域”的创设,引导幼儿养成阅读的习惯,让幼儿掌握阅读的方法;可以选择一些和“幼小衔接”主题相关的绘本故事,与幼儿一起共读,再引导幼儿进行自主阅读;可以设计“我是故事家”的分享活动,以此提升幼儿的自信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家校协同”合作共育,创造良好条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提升幼儿的入学适应能力。在幼儿的生命成长中,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导向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拓宽交流渠道,切实做好“家校协同”工作,促进“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

(一)开设专题讲座,优化育儿观念

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幼小衔接”主题家长会或进行专题讲座,引导家长深入理解“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明白“幼小衔接”的内容和方式。教师要通过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家长关注幼儿的心理发展情况,学会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规律,不过多地注重幼儿技能的发展,而是把目光转向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以及生活习惯,培养幼儿规律的作息时间,让幼儿适应日后小学阶段的学习。

(二)展开亲子活动,联结情感纽带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家长一起参与线下亲子活动,通过精心设计“农场奇妙游”户外亲子活动或“庆六一”节日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幼儿的生活情趣,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通过“学习礼仪,快乐成长”活动,培养幼儿的交往意识和良好的礼仪习惯,让幼儿养成主动向长辈问好的习惯,进而提升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三、设计多元活动,有效实施“双向链接”

在“幼小衔接”的工作中,教师要强化衔接意识,全方位、多维度地进行协同合作,要和小学一年级教师多交流、多研讨。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大班幼儿进行“小学一日游”的主题活动,组织幼儿参观小学,对小学进行基本的了解,和一年级大哥哥、大姐姐交流,熟悉未来的学习生活环境,对即将入学的小学产生美好的印象。在参观结束后,教师可以设计“学校我来画”“我的研学体验”等活动,鼓励幼儿积极表达,通过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及时疏导幼儿的入学焦虑情绪,培养幼儿的入学适应能力。

“幼小衔接”,“衔”的是智慧,“接”的是方法。在开展和实施“幼小衔接”活动时,教师要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从幼儿的生理、心理、学习习惯、情绪疏导等方面入手,有效利用主题课程,引导幼儿在实践体验中对小学学习生活有更深层次的认知,为幼儿今后的生活做好准备,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龚天玲.幼小衔接中幼儿自我管理的研究[J].求知导刊,2021(44):5-7.

[2]周靖彦.“双减”背景下幼小衔接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2(5):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