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心理认同感探析

作者: 彭康清 刘翊

摘   要:本文以接受心理学为切入点,通过对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内化的原则以及接受心理学基本特征的研究,分析了影响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内化效果的心理因素,以及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教育有效内化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内化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的艰苦实践,在不断探索中逐步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高校肩负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历史重任。以江西省高校为例,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教师应深入挖掘红色基因的内涵,将红色基因传承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实现为社会主义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

一、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内化分析

(一)相关概念的厘定

何谓“接受”,汉语释义为承受、采纳;哲学定义为个体适应外界事物的一种行为特征,是个体对对象的一种接纳、吸收和内化为自我的过程;心理学定义为因喜欢而接纳某种事物或某个人的行为心理;接受心理学的定义可理解为人们对特定的人和事认同的心理过程。

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最早提出“内化”的概念,即指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内化”不仅是指个体遵守社会规定的行为准则,还愿将这些准则作为自己价值准则的过程。所谓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内化,概括起来为: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苦奋斗,孕育、形成的文化与精神在大学生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内化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与观念,并成为其意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要让大学生接受、认同红色基因,达到传承教育内化的目的,教师应系统地研究大学生接受心理学的特点和规律,探索提高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内化的意义。

(二)二者有一定的契合度

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教育,本质上仍属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是教师引导大学生接受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大学生认知、情感和需求等方面的差异,采取适合大学生的教育形式,使之成为其内化的动力,大学生才会自觉、主动地接受红色基因的传承教育,并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与信念。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与大学生是一种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在环境作用下进行分析与整合,进而形成完整而连续的教育过程。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不能只停留在“知”上,还必须在情感上认同,从而形成内心的信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接受心理学主张满足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需求,实现受教育者与思想政治教育协调发展的人文诉求,使受教育者的意愿和心理得到应有的尊重,有利于受教育者潜能的发挥和个体价值的实现。二者在本质上都强调尊重受教育的主体地位,强调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二、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的特征

(一)主体性

作为接受主体的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独立的评判能力,如果教师通过强迫的方式让他们接受红色基因传承教育,肯定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大学生能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经验与认知结构,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及需求,对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内容进行分析、整合与评估。因此,教师应使大学生在认知、情感、价值和行为上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进而形成稳定的心理结构。

(二)选择性

现代教育强调受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其选择权。如何使大学生接受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呢?关键在于大学生能够主动选择并接收教育的内容。在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大学生渴望对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的内容进行了解,另一方面原有心理定式对传承教育的内容、方式会形成判断。当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的内容、方式与大学生的需求符合时,则会产生共鸣,反之则拒绝接受。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红色基因传承教育时,必须依据认知定式进行理性的评判,以科学的方式激发他们了解红色基因的兴趣,主动接受红色基因的传承教育。

(三)差异性

遵循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是教育的重要原则。在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结构及社会背景。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一方面他们来自不同社会阶层,个人生活经历、家庭教育不同,造成他们的个人修养、思维和行为方式也存在差异;另一方面由于专业背景、认知能力、心理特征的差异,影响个人对教育内容接受的效果。这两方面的差异是影响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的重要原因。因此,在红色基因传承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大学生的差异性,并结合新时代大学生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努力探求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的新方法。

三、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内化的原则

(一)主动性原则

主动性原则是指个体依照其自身预设的规定或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影响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内化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如果教学方式粗暴、方法单一,容易使大学生对传承教育丧失兴趣,难以主动去接受。要实现红色基因传承教育,教师就应关注大学生的认知结构、内在动机,尊重其兴趣爱好,充分调动大学生在红色基因传承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改变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模式。

(二)实践性原则

大学生作为独立的群体,思维活跃,乐于在实践中求知。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实践开展红色基因传承教育,让大学生真正走近革命先辈,追随他们的足迹,感悟红色精神,进而深刻理解红色基因的内涵,主动接受红色基因传承教育,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者。

(三)协同性原则

协同性原则是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各元素需遵循协调、协作、共同前进的原则。红色基因是革命的精神,孕育出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老区精神等。红色基因传承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大学生中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根本目的是使大学生成为红色基因的坚定传承者,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合格的接班人。

四、影响大学生接受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的因素

(一)大学生个人方面的因素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国际体系和秩序在深度调整,置身于社会变革时期的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抗挫折能力较弱,意志不坚定,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缺乏认识与理解,加之西方政治思潮及多元文化中不良观念的侵蚀,让部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下降,理想、信仰发生了动摇,进而导致在接受红色基因传承教育时出现抵触情绪。在社会进入数字时代后,网络媒体成为人们了解世界的主要工具,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对红色基因的传承教育产生了偏见与误解,影响了内化效果。

(二)教学方面的因素

红色基因传承教育仍然是“教”与“学”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十分重要,但很多高校仍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与预设接受效果相差甚远。同时,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理念、什么样的教学方式,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手段,将直接影响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的效果。

(三)情绪与情感方面的因素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根基。对大学生进行红色基因传承教育时,教师应关注其动机、需求以及认知经验,尊重其兴趣,激发其情感体验,进而达到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的最佳效果。如果教师只按照自身的意愿,不尊重大学生的情绪与情感,采用“强迫式”教育方式,有可能违背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的初心,使大学生对红色基因传承教育产生逆反心理,出现情绪与情感障碍,影响了内化效果。

(四)人才培养方面的因素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血脉中代代相传的精神源泉,关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任务,但大学生的个人需求与社会人才培养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进行红色基因传承教育时,如果教师不尊重大学生的正当需要,就会使大学生对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失去兴趣。

五、对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教育有效内化的途径

(一)夯实优质师资

以江西省高校为例,2022年7月,教育部批复在江西省设立“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着力推进教学内容、备课方式、整合教学资源、教学方式、师资队伍五个方面的改革试验。其中,建立一支政治素养高、专业扎实的红色基因传承教育教学队伍,是“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的关键所在。这支队伍要勇于承担起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要善于将红色精神、红色人文元素融入思政课堂,融入教学环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备课”是对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大促进”,“听课”是对思政课教师教学效果的大抽查,“磨课”是对思政课团队教学研讨能力的大融合,“晒课”是对全体思政课教师教学功底的大检验。只有“五课并举、一体促进”才能不断地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二)构建教育体系

红色基因传承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江西省高校应秉承传承红色精神、红色历史的理念,构建红色文化教育体系。一是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科资源优势,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素材,制作红色文化小书签、编辑红色文化教材,将红色文化课程作为必修课,以此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二是培养、建设红色班级,以重要的红色历史事件、红色经典人物命名,开展各班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让大学生真正融入红色文化氛围之中。三是进行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研究,组建红色文化教育跨学校、跨学科联盟,建设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研究中心等学术研究机构,更好地传承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老区精神等。

(三)创新教学模式

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能力较强,因此,江西省高校应努力创新红色教育方法,积极探索红色文化育人的实践模式。一是可以利用高校优质的教学资源,通过“云班课堂”“腾讯课堂”等网络平台进行红色文化课程教学。二是根据大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情境课堂,采用“浸润式教学”“微课”等新型教学方式,使教育的内容、方式与大学生的需求相符合,从而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

(四)丰富实践形式

首先,江西省高校应充分挖掘本校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教育品牌。比如,红色文化教育馆、校史馆等。其次,应充分挖掘本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追寻红色足迹研学实践活动,让大学生真正走近革命先辈,追随他们的足迹,感悟红色精神,进而深刻地理解红色基因的内涵。另外,各地红色教育实践基地也可以利用线上游览的功能,通过线上“云游”红色教育实践基地的形式,组织大学生诵读红色家书、传唱红色歌曲、讲述红色故事,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志,潜移默化地将红色基因植入大学生的头脑。

(五)传承红色基因

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革命史、奋斗史,都是厚重的红色文化。江西省遍布革命先辈留下的红色遗迹,因此,教师可以因材施教,让大学生化身“红色导游”,向游客介绍家乡的红色文化。为贴近大学生的生活,教师还可以开发大学生喜爱的红色文化融媒体产品,开辟红色网络阵地,组织大学生拍摄、制作红色短视频,参加红色微课竞赛,发表纪念文章,参与学校红色网络阵地论坛。这些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能让大学生更全面、更客观地了解红色基因的内涵,真正实现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入脑”与“入心”。

参考文献:

[1]张平,张卫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心理学机制分析[J].高教论坛,2017(10):5-8.

[2]蓝冬玉.红色基因融入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普洱学院学报,2023,39(1):118-120.

[3]黄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红色基因融入路径研究[J].吉林教育,2023(17):79-81.

[4]高荣.红色基因融入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究[J].教师,2022(36):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