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反思及创新

作者: 徐慧彤 李晴

摘   要: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推动了高校劳动教育的进程。笔者针对新媒体发展下大学生的劳动教育,从劳动教育的方式、反思、创新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提升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促进劳动教育方式的探索与创新。

关键词:大学生   劳动教育   新媒体时代   反思及创新

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下,教育与互联网领域逐渐呈现联合快速发展的趋势。在高校人才培养的进程中,我们应将新媒体技术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从而加快劳动教育的改革,促使人才培养体系变得更加完善。

一、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劳动教育现状的反思

劳动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养成劳动习惯。进入新媒体时代后,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互联网“去中心化”,形成了多元传播、融合发展、生态塑造的时代特征,这对于劳动教育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面对互联网时代信息错综复杂、教师难以把握融合程度及技术掌握困难的问题,我们需要进行劳动教育现状的分析与反思。

(一)新媒体技术与高校劳动教育融合度不够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劳动教育的问题逐渐显现。一些高校对于新媒体技术的投入有限,无法提供足够的资源和设备来支持劳动教育中的新媒体技术应用,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多媒体技术,忽略了学生对于劳动实践的需求。此外,部分高校对于新媒体技术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价值认识不够,理念理解不透彻,重视程度低,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往往举办短期的校内大型活动,这种流于表面的劳动教育难以解决学生劳动意识淡漠、劳动能力退化等问题。

(二)教育工作者技术跟进不足、缺乏创新力

在新时代劳动教育背景下,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对于新媒体技术掌握程度不足,无法很好地利用学校配备的新媒体教学设备进行劳动教育指导。在专职劳动教师方面,目前高校劳动课程多为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师兼职上课,专职劳动教师数量少、年龄大、专业不对口,相关的教研活动更加难以开展。

(三)教育活动局限于校内,劳动教育基地有待建设

部分高校每学年仅开展一至两次校外劳动教育活动,且校外劳动教育活动地点分散、特色不足、实践性不强。首先,在学校内部,许多学校的劳动教育活动仍停留在形式上,缺乏深刻的内涵。其次,在校外,许多学校缺乏合适的劳动教育基地,加之对于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安全保障问题存在顾虑,无法为学生提供全面和丰富的劳动体验,因此很难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对于现存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也未建立成熟的“考核—评价—改进—复核”机制,亟须专家实地调研并且给予指导。

二、新媒体时代下劳动教育模式的创新思路

(一)完善劳动教育素质评价体系

对大学生的劳动素养进行评价,是检验劳动教育成果的有效方式,是实现劳动教育目标、提高劳动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实际劳动教育中要“以劳动教育目标、内容要求为依据,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健全和完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

高校应建立明确的劳动教育考核机制,从劳动工具的使用、劳动意识的培养、劳动能力的高低等多角度进行考核,不拘泥于应试的传统形式,采用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学校考核等多种方式,举办劳动专业竞赛、劳动周活动,吸引、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教育。同时,应联合小学、初中及高中,建立综合、立体的劳动教育素质评价体系,并且将其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伴随学生成长。这样做可以强化学生“崇劳尚勤”的思想意识,强化劳动实践过程,内化学生的劳动品质,使学生形成劳动习惯。

(二)打造数字化劳动教育平台

高校应实现智能数据管理,加强大数据、云计算、VR、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教育行业的深度融合,全面促进教育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在智慧校园科技的引领下,高校要开启智能管理模式,通过数字技术与智能终端的软硬件结合,实现劳动数据的动态呈现、实践成果的可视化展示,进一步促使学生在劳动实践和创造中得到全面发展。未来,高校可打造“劳动强国”数字化劳动教育平台,形成“劳动教育云学习”体系,实现“云积分”“云数据”“云评价”“云奖励”的“四云”模式,打造公平、公正、公开的数字化劳动教育平台,以激发大学生群体对于劳动知识学习的内驱力、创造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劳动教育的学习主体。

(三)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高校应秉承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发挥自身新媒体技术的优势,通过校企多方面深度合作,保障学生劳动实践的安全性,使得劳动教育取得理想的效果。长期以来,我们认为劳动教育是在一个封闭的区域与空间内进行的,然而我们应正确认识到,劳动教育可以走向自然,充分利用优质人文底蕴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打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示范性劳动教育基地。由此,我们可以打破“学校—课堂”的封闭、单向、独立的知识传输模式,促进劳动教育环境的自然化,从而形成“学校—课堂—自然—课堂—学校”的反馈模式。

(四)将劳动教育与德育、爱国教育等结合

学校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在国家提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中,德育与劳动教育是重要的部分。德育为劳动教育提供了基本的生长空间,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中勤劳、奋斗、节俭品质的认同,是劳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而劳动教育则为德育提供了充沛的养料。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发扬“四最”精神,提升思想政治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度,学习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念,旗帜鲜明地反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正之风,将个人力量注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之中,为国家发展提供动力和新鲜血液。

(五)以人为本,身体力行

劳动教育的实践必须以人为中心。高校应制定合理的劳动教育课程,在保护学生身心健康的情况下,使得学生做到身体力行,从而达到高校劳动教育的育人目的。以人为本的精神也能使学生养成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的优良风气,促使学生平等地尊重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培养“实干兴邦”的浩然正气。

本文在基于相关资料研读的基础上,对新媒体发展下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反思和创新进行了研究,得到了目前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培养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的结论。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培养体系有较大影响,各高校应该构建依托新媒体平台与技术的相关劳动教育平台,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培养体系的完善与创新。

笔者针对当前高校劳动教育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即在保证合法、合规、安全的前提下,利用新媒体技术与平台,协调互联网与劳动教育课程的互通互联,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作用,为国家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服务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倡导高校劳动教育与新媒体技术、新媒体平台进行融合,对目前高校劳动教育进行了反思,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以上解决方案,希望能推动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培养体系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