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孙启超 钱晓琪

摘   要:项目化学习是信息技术学习的有效方式。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实施项目化学习,教师要用“大概念”确定项目化学习主题、用“活经验”推动项目化学习展开、用“跨界教”支持项目化学习推进、用“再创造”深化项目化学习。项目化学习既是一种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学习,也是一种具有智慧性、创新性的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项目化学习,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趋势,能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   项目化学习   信息技术素养

信息技术是一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学科,项目化学习是信息技术学习的有效方式,实施项目化学习,有助于拓展与延伸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时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项目化学习,唤醒、激活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经验,实施跨学科、跨领域、跨界的教学,充分发掘学生的信息技术思维力、想象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一、用“大概念”确定项目化学习主题

学习主题是项目化学习的起点,项目化学习就是围绕着主题展开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在梳理知识、统整相关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提炼出“大概念”,用“大概念”确定项目化学习的主题。相较于传统的“问题式”主题,“大概念”主题更具有统摄性和指引性,能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空。

例如,在教学“演示文稿的制作”部分内容时,首先,为了激发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笔者设置了一个主题为“制作抗疫小报”的项目化学习,目的是弘扬医护人员伟大的抗疫精神。在主题“大概念”的统领下,笔者引导学生将相关的信息技术内容融入、渗透其中,如“标题的设置”“整体结构的构建”“模板的采用”“页面的美化”等。其次,在这个过程中,笔者还引导学生借助互联网,收集相关的素材、资源等,让学生将这些素材、资源进行深度加工,并运用到自己的演示文稿中,充实自己的演示文稿。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借助演示文稿的相关功能来进行美化设计,如动画设计、图画设计、页面切换设计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围绕“大概念”主题设计项目化学习,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就会“万变不离其宗”,始终围绕主题展开,从而让学生展开具有自主性、自能性、创造性的探索,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力。

二、用“活经验”推动项目化学习展开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项目化学习,教师要用学生的“活经验”催生学生的信息技术思考与探究。在信息技术项目化学习中,教师要从多个方面、多个维度来唤醒、盘活学生的经验,让学生的经验为信息技术学习服务,发掘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促进学生新经验、新思维、新技能的自然生长。

例如,在教学“图片的加工与制作”部分内容时,笔者连接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研发了这样的项目化学习活动——“介绍美丽的校园”,让学生从用手机拍摄与加工图片的日常经验入手,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借助手机、相机等工具,在校园中进行实地取景,也可以借助互联网收集相关图片,这些就是项目化学习的第一个学习内容,即“图片的获取”。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对图片的大小、格式、色彩、清晰度等进行加工,这就是项目化学习的第二个学习内容,即“图片的加工”。在学生进行图片加工的过程中,笔者还向学生推荐了相关的图片加工软件,如美图秀秀、ACDSee软件、photoshop等。

在实施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应当依据学生的真实学情以及个性化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只有这样,学生的项目化学习才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其次,实施信息技术项目化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激活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潜能,赋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与选择的时空、权利,让学生基于自我的兴趣、热情展开学习活动,促使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发生正向迁移。

三、用“跨界教”支持项目化学习推进

项目化学习是一种具有综合性的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跨越信息技术学科的局限,设计跨学科、跨领域、综合性的项目化学习活动,将学生的学习视野引向综合、开放的多学科领域,支撑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跨界性的信息技术项目化学习,能让学生的学习超越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方法的局限,延伸到更加开放、自由的学习空间。

例如,在教学“文档的设计与制作”部分内容时,笔者就设计了项目化学习——“我是家乡的代言人”,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化探索。这种项目化学习不仅涉及信息技术知识的应用,还涉及语文、美术等相关学科知识的应用。比如,设计文案需要应用到相关的美术知识,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深入发掘其人文、审美价值;对文档的整体规划与布局的设计需要应用相关的语文知识等。在该项目化学习活动中,学生需要整合语文、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能真正实现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开阔学生的视野。此外,在项目化学习活动中,教师还可以发掘生活中的素材、资源等,用生活常识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充满趣味性、丰富性、多样性等。

跨界、跨学科学习是项目化学习的一种主要方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设置跨学科、跨界的项目化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跨界学习需求与动机,让跨界学习成为学生信息技术思考、探索的一种理性自觉。

四、用“再创造”深化项目化学习

信息技术学习不仅要依靠学生的观察、操作,还要依靠学生的想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项目化学习,教师要从传统的“教操作”转向“教想象”“教创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信息技术项目化学习中主动建构知识、积极解决相关问题,从而获得成就感、价值感、获得感、意义感等。这种指向学生想象、创造的信息技术项目化学习,是一种高投入、高参与的学习活动,能发展学生的高阶认知思维,深化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

例如,在教学“我们身边的网络”部分内容时,笔者就引导学生以家庭中的网络为基础,借助智能化的设备,对其他电器进行控制。比如,有的学生家中购买了“天猫精灵”,为此,笔者让学生下载天猫精灵App,并找到相关的设备,连接万能遥控器,进而借助“天猫精灵”智能管理家电。这样一种基于学生生活的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的学习,学生能积极参与、融入其中,动手动脑,从而自觉跳出课本内容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将信息技术课堂学习与生活连接。这种项目化学习,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把握相关的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力,满足学生的信息技术发展需求。

总之,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操作,还要引导学生自主设计、研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项目化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创意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提升信息技术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吴洁怡.基于项目式学习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J].小学生(下旬刊),2023(7):82-84.

[2]袁鸣,张焱祁,姜大雨.信息技术赋能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3(12):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