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政策下初中语文生态课堂的建构
作者: 张祯摘 要:“双减”政策要求课堂教学要“减负、增效、提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调整课程结构,支持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学习。本文从培育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入手,重视教学活动的实践性、体验性与生活化,将文学、历史、哲学、科学等元素融入初中语文学习活动,构建生态课堂。在这种课堂中,学生能在丰富的听、说、读、写练习中学以致用,实现语言表达、审美情趣、文化视野与精神品格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双减”政策 初中语文 生态课堂
“双减”政策强调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协调统一,教师既要做好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减法”,也要做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加法”,关注每个学生的需求,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重视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活动,发展听、说、读、写能力,开阔视野,丰富学习经验,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结合“双减”政策的要求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育路径,本文以语文学科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连接人文思想、中华文化及自然百科,构建了集情感、人文、思想、审美于一体的生态课堂,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思辨能力、语言表达和创造能力。
一、精编自学,迁移运用
(一)个性体验
“双减”政策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要求初中学生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基于此,教师要从质量与效率入手,积极探索课程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创新,构建“有情、有趣、有序、有效”的语文生态课堂,引导学生个性体验、轻松表达、愉快分享,提升学习成就感。
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时,由于学生从这一单元开始正式接触说明文,因此,笔者以体验、探究、质疑、解惑为学习方向,提出问题:“你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苏州园林的特点是什么?设计者和匠师们的一致追求是什么?”从而通过核心问题,融合听、说、读、写训练,引领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站在设计者和匠师的角度,深入文本,进行思考、评价、体验。这种生态课堂尊重学生的个性,能彰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开放、自主的感知中,将语文知识内化为综合能力。
(二)主题推进
在“双减”政策下实现“高质量”的教育,教师要创造性地整合、梳理核心知识,精选内容,用“大概念、大任务”编织课程内容,将“减负”落细、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因此,语文生态课堂要回归个体生命特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学习方式,以自然、和谐、民主、平等推动学习过程,提升课堂效率和质量。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时,教师可以将单元视为一个整体,从宏观上设计教学任务,调整课程结构,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揣摩、品味语言。这个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游记,教师可以设计“观赏胜景”的单元主题,组织学生以小组研讨的形式,自主研读并比较四篇课文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每篇游记设计观景游览图,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这种用任务引领学生的教学模式,能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游记”这一文体,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
二、探究生成,深度阅读
(一)提炼要点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局限于课本,要求学生进行枯燥、单调的段落分析。在“双减”政策下的生态课堂中,教师要彻底摒弃传统“灌输、低效”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充分的独立学习空间,让他们去想、去做。生态课堂是将生活、情感、情绪连接起来的课堂,充满学习乐趣。在生态课堂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听、说、读、看、写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从而发展想象能力、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升整体语文素养。
例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站在“我”的角度,以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为主线,梳理课文结构。文中的“我”是一个天真单纯、涉世未深、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作为叙事主题文章,“我”的身上寄托着作者的喜怒、爱憎、褒贬,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我构建的方式,有条理地解析文章,结合人物的心理、动作、外貌、语言、神态描写等,进行深入思考,拓展想象,自主总结文章的主题。这篇小说通过对菲利普夫妇的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展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而这根源在于“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文中“我”与父母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我”的视角进行深入阅读,能让学生从多种角度提炼中心要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巧妙的构思,提高学习质量。
(二)阅读展示
“双减”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师要开展语文活动,使学生在情感抒发和语言实践中,不断开发潜力,提升学习智慧。在生态课堂中,教师可以围绕学生的学习能力,设置“朗读竞赛”“主题辩论”等多种类型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经验和思想。
例如,在教学《变色龙》时,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五次态度变化都是围绕狗主人身份的变化而变化。首先,笔者给学生展示了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事件时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作者对奥楚蔑洛夫这一形象的刻画,揭示了什么主题?反映了一种什么社会现象?”其次,让学生分组讨论,理解“变色龙”这一典型形象的社会意义。最后,在此基础上,笔者还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归纳、猜想、预测,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关注事件的本质,在交流探究中产生新观念和新思想,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三、面向生活,超越课堂
课堂是小天地,生活是大课堂。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与课本,教师要打破语文课堂边界,面向生活,给学生提供更广泛的阅读与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课内课外相连接的生态课堂中,按照自己的需求、兴趣、意愿,自由选择阅读文本,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托网络学习平台,构建“1+X”班级共同体学习计划,这里的“1”是指以语文学习实践为中心,“X”即可无限延伸到心理健康、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学习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学什么”“怎么学”由师生双方共同商讨决定,学生在课后可以自主决策,根据兴趣能力,选择学习项目。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平台实时观察学生的情况,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为学生答疑解惑,鼓励学生在“动态、开放、选择、自主、个性”的课后学习中探索生活中的热爱,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在“双减”政策下,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能力水平与认知兴趣,科学布置学习任务,构建生态课堂,把学生从传统枯燥、繁重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引领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情感需求和认知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融入社会、生活与多学科知识领域的学习体验中发展语文素养,获取人文精神的熏陶。
参考文献:
[1]单永杰.立足“双减”背景建设初中语文学习型生态课堂[J].作文,2023(8):19-20.
[2]王瑶.“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学习型生态课堂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背影》教学为例[J].中学语文,2022(19):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