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作者: 吴丽兰摘 要:学习能力是指个体顺利完成学习活动的各种能力的组合,是人的发展的核心能力,学习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能力,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再次,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最后,要培养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习能力 培养策略
语文是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学科,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落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成为各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还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策略,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回归课堂的主体地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顺应学科发展趋势,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做好铺垫。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的基础。小学阶段作为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在此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重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特点,梳理语文课堂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语文教学方式,打造良好的语文教学环境,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资源优势,查找学习资源,了解课文的背景以及相关信息,从而开阔学习视野,积累学习经验,提高预习的效率。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为例,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到过小兴安岭,对于小兴安岭非常陌生。因此,在布置预习任务时,笔者让学生借助互联网,了解与小兴安岭相关的信息、图片、视频等,让学生初步认识小兴安岭,为课文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让学生自主收集信息进行预习的方式,践行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既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提高学生预习的质量,又能培养学生收集和查阅资料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
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语文学习习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充分调动学生脑、手、口的协调发展。以汉语拼音教学为例,在教学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记忆与理解不同拼音的书写方式、发音技巧,还要组织学生练习不同拼音组合的发音方式,并积极思考每个汉字的发音技巧、拼音书写方式等,提高学生学习、记忆与辨析汉字的能力。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通过学科知识学习要掌握的基础能力,学生能否完全自主学习,是衡量学生学习能力强弱的具象化体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学会“放手”,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与策略,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与空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为例,这篇课文是一篇叙事类文章,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主阅读文章,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为后续深入学习文章打下基础。同时,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出现的生字词,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工具书及互联网,将文章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意思、读音、用法查询清楚,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其次,在学生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以此降低学生后续学习的难度,帮助学生高质量、高效率地理解课文的教育意义。再次,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段落布局,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明确文章不同段落的划分规律。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记录自己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与同学进行分享、沟通与交流,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寻求答案。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语文学科知识水平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学生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实施有效的指导,提升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集体学习方式,能够通过集体带动个体知识的增长,同时借助个体之间不同的知识结构和信息,提升学习共同体的整体知识水平。合作学习的重要价值在于形成一种学习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积极行动、友好合作,不断追求新的进步,实现学习能力的提高。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为例,首先,笔者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校园中自由活动,收集“大自然的声音”。这个实践活动能让学生观察自然、感知自然,为学生学习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在此基础上,笔者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诵读活动,找出文章中描述声音的词语,圈画出关键词。最后,让学生仿照文章的语言表达,从多元化的角度写一写自己收集到的“大自然的声音”,并在小组中进行分享。这种学习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与理解,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能力
交流与沟通能力是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交流与沟通能力的基本路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表达自我的热情与欲望;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积极与教师、同伴沟通,营造轻松、愉悦、友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为教学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时, 要做到适时、适度,找准切入点,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难题的同时,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时,首先,笔者向学生抛出问题:“你们在家称过重吗?称重的流程是怎样的?如果缺少相应的称重工具,我们可以采取哪些称重方式?”这些问题不仅可以为学生的阅读指引方向,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在此基础上,笔者以教材内容为原点,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进行实践探究。这种学习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能力,为学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上,从而推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白随娣.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对策[J].启迪与智慧(上),2023(7):37-39.
[2]樊喜蕊.小学语文教学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思考[J].小学生(上旬刊),2023(8):82-84.
[3]刘欣.浅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9):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