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实践视域下“略读课文”的价值实现

作者: 李姝菡

摘   要:略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很多教师在教学略读课文时方法不当,导致略读课文的价值难以实现。如何有效把握教学时间与契机,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本文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略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为例,探讨了将“1+N”链接式阅读教学模式应用于略读课文教学的具体方法,以实现略读课文的价值。

关键词:略读课文   言语实践   价值实现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略”的其中一个解释为:简单(跟“详”相对)。略读,就是用一种快速浏览文字的方式,跳读或浏览了解所读文字的大概内容。在大量信息堆砌的今天,阅读的方式、速度和捕捉信息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质量,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在略读课文教学中的价值实现也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从言语实践的视野打开略读课文教学的实践路径,将“1+N”链接式阅读教学模式应用于略读课文教学,实现略读课文的价值。

一、基于单元主题,梳理略读课文的价值

(一)略中求精,把握“精”与“略”的关系

部编版教材在小学三年级开始增设略读课文,新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和第三学段的学段要求中,都有关于“略读”能力的表达。第二学段“阅读与鉴赏”提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阅读与鉴赏”提出“熟练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这两项阅读要求给教师指明了略读教学的具体方向,在第二学段,学生要初步掌握默读和略读的方法,到了第三学段,学生的默读能力要有所提高。略读课文一般作为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放在精读课文之后,以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为最终目标。从部编版教材中略读课文的编排来看,随着学年的递增,略读课文的数量和占比也在逐步上升,略读课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简中变通,再构“意”与“言”的关系

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两种问题:一是得“言”忘“意”,即只注重思想而忽视言语形式的学习;二是得“意”失“言”,即把教学的重心放在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上,而没有适度把握课文的工具性价值。在教学略读课文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寻找式阅读、中心句重点读、伙伴式阅读等多样化的阅读,使学生在阅读中能获取主要内容,抓住文本阅读的重点,做到“简中变通”。略读课文的教学既要把握“意”,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又要把握“言”,认识文本的言语工具价值,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导中有度,明晰“深”与“浅”的关系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在教学略读课文时,一方面,教师在内容把握上要做到“深”入“浅”出,引导学生整体理解文本大意、把握重点、品读难点、体会语言文字的文化意义,让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习得的经验、方法运用到略读课文中,关注文本的内容、表达的脉络以及文本的背景等;另一方面,在阅读方法上要“浅”入“深”出,在教学略读课文的重点语段时,教师要给学生更多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在阅读中习得阅读方法,发展阅读能力。

二、把握文体特点,发展言语思维

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都是以单元为单位进行课文编排的。因此,在教学略读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浏览单元课文的基础上,把握文体特点,从而让学生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聚焦言语表达,实现思维与语言的同步发展。

(一)线索链接:问题串联

略读课文均设有“导读提示”,这一部分内容指出了阅读这篇课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提供了具体的内容指导。同时,它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学法、能力训练点等方面,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进行有效衔接。因此,在教学略读课文时,教师要带领学生阅读、分析导读提示,并以此为主要学习线索“1”,再延伸到其他内容“N”,构建一种“总分式”的学习样态,取得教之有法、学之有序的效果。

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为例,课文的导读提示提出:“默读课文,说一说为什么《清明上河图》会名扬中外。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由此可知,阅读课文有两个要求,其中,最主要的是理解《清明上河图》名扬中外的原因,只有搞清楚“为什么这幅画会名扬中外”,才能更好地“向别人介绍这幅名画”。“名扬中外”是阅读这篇课文的核心名词。在教学中,笔者给学生提出问题:“文中哪一段出现了这个词语?在课文中找一找。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清明上河图》为什么能名扬中外?”在阅读中,学生能认识到,正是由于张择端将汴京街市的热闹景象绘制得栩栩如生,再现了古都风貌和百姓生活,这幅画才能名扬中外。

(二)弹性表达:言思共生

略读课文往往强调学生的自主阅读,这就为学生提供了有弹性的语言实践空间。在教学略读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序表达,促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为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借用已有的阅读方法,通过动态全景赏画的方式,深入理解画面与文本,在阅读实践中思考并提炼出基础的表达框架。同时,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我的理解与文本的理解融通,并内化为自身的语言,从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

三、 聚焦语文要素,习得言语经验

部编版语文教材在一个单元内采取的是“精略结合”的课文编排方式。同一单元的精读课文与略读短文之间,一般主题一致或相近,或选材不同,或情感表达迥异,或行文手法互补,或语言训练点迁移。略读课文教学要注重阅读文本的功能特点、编排特点和阅读特点,以单元主题为主线,聚焦单元语文要素,通过有序的言语训练,让学生习得真正的言语经验,让略读课文学习成为精读课文方法的延续、运用和深化。

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为例,学生已经学习了前两篇精读课文,对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着眼于单元整体教学,聚焦单元“语用”,整合语文学习任务群,开展语言文字运用实践,习得阅读经验。依托于单元语文要素,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必面面俱到,只需要精选与其相关的材料即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中,与单元语文要素关联最为密切的就是课文的2-4自然段。教师可以提出问题:“默读第2段,想一想画中的人物有什么特点?”“第3段中,你看到了什么店铺?人们在做什么?”“第4段中作者用‘传神’来形容张择端的画,结合关键词句,说一说哪里‘传神’。”每一段用一个问题引领学生自主阅读与学习,能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进阶。

总之,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关注言语实践,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引导学生灵活应用习得的知识和技能,促使学生在略读课文的学习中发展思维能力、阅读与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朱腊梅.“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效途径例谈[J].教师博览,2023(18):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