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过程性评价的语文驱动任务设计
作者: 王跃江摘 要:“过程性评价”贯穿学生语文学习的全过程,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学习方法和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驱动任务以学生为主体,能催生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充分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驱动任务与过程性评价之间的关系,设计对焦核心知识的驱动任务,明确学习方向;引领学生自主尝试,精准反馈学生学习状态;强调跨学科融合,助力核心目标达成。
关键词:过程性评价 驱动任务 核心知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语文教学评价划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其中,“过程性评价”重点考查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能为教师提供“第一手”的反馈信息,让教师及时发现教学方案、计划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学生以更好的状态参与到后续的教学活动中去。在语文教学中,过程性评价应该与驱动任务紧密结合起来,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完成驱动任务的过程,对学生当下的学习状态进行分析,从而及时对学生进行纠偏、点拨和引导,将学生的学习聚焦在核心知识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对焦核心知识,明确学习方向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依照“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元并进的方式编排课文,每个单元都明确了学生必备的知识以及基本的语文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堂教学评价建议”中提出了“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要求教师关注评价的内容、方式、工具与语言。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和教学评价之间的联系,关注单元教学的基本方向,理解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基本内涵,对焦单元核心知识,设计既能观照单元整体又能兼顾学生个性发展的驱动任务。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编者在这个单元中设置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教师深入细读就可以从这一语文要素中提炼出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包括:什么是关键句?怎么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关键句与语段中的其他语句存在着怎样的联系?这里涉及的知识、概念、方法、策略,都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方向。因此,在教学本单元的精读课文《海滨小城》时,笔者就结合所处地域的特点,设置了这样的驱动任务:湛江也是一座海滨小城,请你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收集的资料,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景点,为湛江市拍摄一段视频,让更多的人了解湛江、来到湛江,共赏、共赞湛江的独特之美。这种基于生活情境设置的驱动任务,需要学生统整课文信息与生活经验,并进行内容输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将课文学习与单元语文要素结合,并体会关键句的统领、辐射作用,通过关键句与其他语句之间的联系,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所设置的驱动任务,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直指语文要素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在拍摄视频时所选择的景点、表达的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比如,从视频文案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是否准确把握了寻找关键句的方法、是否能准确处理关键句与其他语句之间的关系;从学生拍摄的视频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是否能围绕中心意思进行表达、内容是否清晰有条理等。这种具有综合性、多样性与灵活性的驱动任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让学生学会适当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引领学生自主尝试,精准反馈学生的学习状态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为了追求驱动任务的有效性,往往在设定目标和任务时,将驱动任务直接指向评价,而忽视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种驱动任务往往难以发挥引导价值,无法精准反馈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学评”一致强调了课堂教学与评价的一脉相承,教师不能为了评价而评价。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借助驱动任务来推进和强化过程性评价,设计指向核心概念的驱动任务,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为后续的过程性评价服务。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留足自主思考、探究与活动的空间,还要重视学生的生成性问题,科学调整过程性评价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精准、真实地反馈学生的学习状态。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一个典型的观察单元,编者在这个单元中设置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借助单元中的文本范例,充分学习作者所采用的观察方法,并认识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与生动,切实感知“观察”与“文本语言”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过程性评价的角度来看,要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观察方法、能否借助细致的观察写出生动形象的文章,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观察的过程,还要在学生完成驱动任务的过程中,深入洞察和分析学生的观察角度、观察方式和观察方法,以及学生的语言表达,从而最为精准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
基于这样的认知,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时,笔者就设置了这样的驱动任务:根据文章的插图,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画出爬山虎的脚的示意图。这种驱动任务需要学生潜入文本语言,关注语言表达细节,从爬山虎的脚的形态、颜色、数量等不同的维度展开深入探究,从而聚焦关键词语,再现爬山虎的脚的直观形象。学生在完成这一任务时,既要深入品味文本语言,呈现出多样化的思维向度,又要构建画面,形象、直观地将语言呈现出来。这一驱动任务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能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状态,从而为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和调整教学模式提供真实的依据。
三、强调跨学科融合,助力核心目标达成
过程性评价的关键是借助动态性、灵活性的评价标准,让教师和学生都能理性回归教与学的全部过程,不断反思和调整,朝着全新的目标迈进。因此,基于过程性评价,教师要设计跨学科融合的驱动任务,让学生科学认识多学科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训练要点是“初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教学《鸟的天堂》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特点,笔者设置了驱动任务:假设你是一名摄影师,要为“鸟的天堂”拍摄三张最具代表性的宣传照片,你会怎样拍?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要感知美、选择美、展现美,选择“鸟的天堂”中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价值的资源。这样,学生一方面能感知文章静态描写的顺序;另一方面能将图片与文字进行融合,感受动态描写的精妙之处,为学生学习运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展现事物的特点奠定了基础。
总之,评价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过程性评价具有综合性,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内容的研制、教学手段的选择,都有着紧密而直接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基于过程性评价,设计多样、科学、高效的驱动任务,聚焦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喻玮.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性评价的思考和应用[J].安徽教育科研,2023(19):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