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问题:“自在集体备课”的支点

作者: 陈旻

摘   要:为实现“让教师‘自在地教’,学生‘自在地学’”的理想课堂教学目标,学校应以“目标精准、内容适切、方法多元”为导向,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形成以单元内容的“核心问题”为支点的研究方案,实现“商讨—聚智—赋能”的集体备课样态。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应始终保持舒展、饱满的精神状态,由集体的“备课自在”走向个体的“教学自在”,最终实现“教”与“学”双向的“自在生长”。

关键词:集体备课   大单元教学   核心问题   “自在生长”

让具有自主性、选择性和生长性的课堂成为支持儿童学习的重要阵地,是一直以来的教学追求。然而,在实践中,部分教师的教学设计专注于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忽视对学情的分析,轻视对学生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把握不准教学目标,教学目的不明确。对此,教师要以“目标精准、内容适切、方法多元”为导向,结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大单元视角”和核心素养的培养理念,形成以单元内容的“核心问题”为支点的研究方案,实现“商讨—聚智—赋能”的集体备课样态。

教师要从单元整体视角出发,对接学科核心素养,确定单元教学目标,规划课时目标。同时,教师要基于教学目标,做好学情调研工作,选择适切的教学内容,找到教学的“核心问题”。

一、聚焦“学情分析”的“集体备课导航单”

“集体备课导航单”包括“单元学科核心素养”“课时落地”“学情调研”和“学习资源”四个板块。在备课前,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现实需求出发,正确理解和使用教材,确定单元目标、分解课时学习目标、开展学情调研、收集教学资源。每学期伊始,备课组要以单元为单位,在组内进行明确分工。备课教师要依据“集体备课导航单”,以单元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目标,对接学生的学习现状,做好专门的调查研究。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教材对比、问卷调查、学生访问、座谈交流、在线投票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心理、学习品质等多方面进行调研分析。

教师在集体备课时,要对单元的学科核心素养进行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聚焦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关联,结合前期的学情调研结果,在组内宣讲本单元的核心内容,即“为何学”“学什么”。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在开始集体备课前,组内教师的学情预判基本相似:大部分学生缺少观察方法,观察的角度单一,在表达观察结果时,学生的语言较为匮乏。由此,教师一致认为,本单元的教学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进行观察,并准确描述观察所得。

在备课过程中,备课组进行了分工明确的学情调研,调研结果如下。第一,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具体数据了解学生的观察兴趣、观察习惯、观察能力。在158份有效的调查问卷中,分别有89.87%、95.57%及86.71%的学生能够从颜色、形状、大小三个基本观察角度进行观察,甚至还有18.99%的学生掌握了更多的观察角度。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具备基本的观察能力。然而,在观察时间上,仅有9.49%的学生每天花费一小时以上用于观察周围的事物;39.87%的学生每天只能抽出十分钟左右进行观察;3.16%的学生反映,他们完全没有时间进行观察。第二,以“制作观察手册”的前测任务来了解学生已有的学科核心素养水平。任务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把重点放在了绘画上,语言表达比较单一,对观察对象不能进行精准、生动的描述。有的学生没有进行真实观察,所记录的观察结果违背了常识。第三,组织学生开展校园观察活动,并进行案例分析。在校园观察活动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对教师选定的观察对象进行多角度观察,并能较清楚地说出自己的观察所得。

通过组内教师不同方式的调研,大家得出更贴近真实学情的分析:本年级学生虽然对观察角度及观察方法已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他们的观察时间难以保证。当观察对象没有明显变化时,学生的观察兴趣会降低,且大部分学生不能用精准的语言描述观察对象的变化。基于对学情的全面分析,备课组最终将本单元核心问题进行了调整,由“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观察”调整为“如何帮助学生维持观察的兴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使用表示动作、时序、方位的词汇,运用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记录观察对象在性状、生长、行动等方面的变化,并融入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想象,使表达更具体。

二、指向“问题解决”的“共享研究单”

“共享研究单”建立在“集体备课导航单”的基础上。在建立“共享研究单”的过程中,备课组集思广益,集体共研,从“期望学生学会什么”出发,倒推出“学生应如何学”。“共享研究单”聚焦“核心问题”的路径设计,与以往集体备课中的“一人主备,众人旁听”模式不同,“自在集体备课”要求所有教师带着自己的教学主张和个人特色,围绕“核心问题”,寻找“解决路径”,努力使得集体备课取得具有创造性的突破,实现“个性的解放”“自在的备课”。

在“共享研究单”的制定过程中,组内教师围绕“核心问题”,用自己擅长的教学方法来设计解决问题的路径。有的教师采用“任务群”的方式,有的教师采用“问题串”的方式,还有的教师采用“项目链”的方式。教师的“聚智”过程,使得备课组对于“核心问题”的解决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三、支持“循证实践”的“学业评价单”

“循证实践”的“学业评价单”注重考查学生在复杂的情境中,能否结合之前学过的知识,甚至用跨学科的方式解决具有挑战性的实际问题。这样一来,教师就要运用教学智慧,创设出更适切的教学情境。对此,教研组不仅要发挥集体备课的功能,更要进行跨学科协作,创设具有综合性的教学情境,跳出学科视角,走向跨学科学习、跨学科协作。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语文备课组可以与其他学科备课组进行集体讨论,明确学生目前的学习状态,了解各学科的教学内容,聚焦“核心问题”,共同研讨、设计出具有综合性的“学业评价单”。教师还可以号召学生结合自己在本单元习得的观察方法,通过自己的连续观察,寻找校园里的新发现,并结合美术、科学、信息技术等多门学科,用“小微课”“微型画展”“观察绘本”“科普小论文”等多元化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新发现。在学生展示完自己的新发现后,教师应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剖析,解读学生的学习逻辑和思维过程。在此过程中,备课组从单元内容出发,打破时空壁垒、学科壁垒,实现了学科融合,引领学生在学习与研究中不断进阶,自在成长。

总之,“自在集体备课”以“核心问题”为支点,促使教师经历商讨、共研的过程,最终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这样的备课方式使得“自在课堂”向纵深发展,成为学生“自在生长”的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韩志祥.好课多磨:新时代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实践路径[J].人民教育,2022(23):67-68.

[2]陈婷婷.小学语文教学以“做”为中心的教学策略研究[J].小学生(上旬刊),2023(8):13-15.

[3]周玉玲.小学语文教学中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J].天津教育,2023(20):129-131.

[4]木敏.“双减”之下小学语文“简教深学”策略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教育科研,2023(19):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