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王丽芳摘 要:学习文言文,对于小学生来说一直是个难点。怎样化难为易,使文言文与学生当前的生活更贴近呢?对此,文言文阅读教学要凸显儿童特点,教师不妨采用“多种方法朗读,多条渠道理解,多个角度进行课外拓展阅读”等教学策略。
关键词:朗读 文言文教学 拓展阅读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的记载和传承形式。学习文言文,是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重要途径。对于教师来说,如何准确理解文言文,并把握其编排体系和编写意图?教师又如何组织并实施文言文教学?笔者结合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一课的教学,谈一谈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开启一场美妙的诵读之旅
文章“三分文,七分读”,古诗和小古文是最适合儿童诵读的作品,在声情并茂的反复诵读中,学生更容易感悟小古文的文字之美、意蕴之美、智慧之美。
文言文教学强调反复诵读,这里的“反复”不仅是数量上的叠加,还要有层次、有递进、有重点、有方法。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四个层次的诵读。
第一,读通课文,读准读顺。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将课文读正确,并提醒学生重点关注生字和语气词“矣”“乎”,引导学生将语气词读轻、读慢。第二,借助斜线,读好停顿。文言文的停顿与文意相关,读好停顿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教师要通过范读、带读等形式,帮助学生读好停顿,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练习。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应适当示范、纠正,一步步引导学生取得“通畅自然、声断气连”的朗读效果。第三,深入理解,读出观点。在读好停顿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不同类型的文言文时,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叙事类文言文,如《司马光》《王戎不取道旁李》等,一般只要求学生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文章讲了什么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而《读书有三到》这样议论文性质的文言文,则要求学生在读懂意思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读书经验,再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读等多种方法,理解“心到”指的是“思考”,文章要说明的道理是:只有用心反复品味,才能理解书中精义。第四,创设情境,熟读成诵。在以上三个层次的诵读基础上,教师可以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背诵全文,通过想象画面等方式把自己带入文章的意境之中。不知不觉间,学生就能把读书方法内化于心。
二、发现语言奥秘的探索之旅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的基石。老舍先生曾说:“只有‘入口成章’,才能够‘开口成章’。”也就是说,要先把语言积累、建构起来,才有可能表达出来。
第一,要对照旧知,温故知新。例如,在教学“尝”这个难理解的字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出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和“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两个句子,让学生联系之前的课文,温故知新,明白课文里的“尝”也表示“曾经”的意思。
第二,要抓住语气词,关联推理。《读书有三到》出自朱熹的《童蒙须知》,这是一篇儿童启蒙读物,这几句是书中经典之句。朱熹是著名的理学大师,他常能抓住生活中的微末细节,表达出深刻的哲理。在《古人谈读书》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去感受:把文中的“则”“既”“却”“亦”四个关联词去掉,对比读一读,和原句感觉有什么不同?学生谈完感受之后,教师总结道:朱熹是一位理学大师,他的文章极具逻辑性,文章用上这四个关联词,就把心到、眼到、口到的关系表现得连贯、流畅,读起来顺畅又层层推进,特别有味道。
第三,要古今对比,感受异趣。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激趣为先,运用为辅”。在小古文中,有些字的意思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在教学“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时,教师可以出示“急”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意思,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借助词典上的解释,学生就能感受到“急”字的意思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四,要感受哲理,体会内涵。相较于白话文,文言文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晦涩,对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阅读相关篇目,帮助学生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例如,在《古人谈读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读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并理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句:方塘如此清澈,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不停地注入活水。在这样清晰的画面中,学生明白了:我们要不停地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再联系《古人谈读书》的“心到”,学生就更能理解文章表达的哲理。
三、感受中华文化的精神之旅
朱自清先生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什么叫文化?文化就是“以文化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古人谈读书》的两篇小古文阐述了春秋时期的孔子对于学习态度和方法的论断,以及宋代的朱熹穷其一生得出的读书经验。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进行拓展,如顾炎武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司马光的“抄书法”等,让学生感受到,阅读丰盈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而当代的中华少年也要用阅读照亮自己的人生。
再如,在教学重点问题“为什么‘心到最急’?”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最后总结出“心到则万事可成”的道理。教学至此,教师可以追问:“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这仅仅是读书的方法吗?这句话是否适用于其他方面?”在讨论后,学生感悟到,这不仅仅是读书之法,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奋好学、自我追求、严于律己的品质。
四、构建广阔的学习之旅
在理解小古文的基础上,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当进行拓展,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例如,在《古人谈读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对照作者,助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拓展朱熹的故事,让学生感受朱熹“以心观心、吾圣合一”的读书境界,了解朱熹一生辉煌创作成就背后的真正原因。
第二,联系自身,指明行动的方向。在学生了解了朱熹辉煌成就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古人的读书方法中明白一个道理:读书没有捷径可走,都要下苦功夫。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谈一谈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交流中,学生能够逐渐内化读书方法。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做笔记,梳理自己对文章的体会,不断剖析文章、反思自己,就能够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在情感上与文章的道理产生共鸣。
第三,读深、读远,由一篇读到一类、一本。课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共读朱熹的《童蒙须知》一书,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教师还可以与学生一起观看以朱熹的人生历程为主线的纪录片,感受朱熹的成长历程和伟大成就,让学生深入了解朱熹,爱上文言文,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总之,文言文虽然篇幅短小,但却蕴藏着丰富的内涵,能够发挥很大的育人价值。教师要认真领会教材编者的意图,重视文言文教学,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俞翔.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文言文课文的解读及教学设想[J].小学语文,2020(10):20-23,37.
[2]彭才华.统编教材中的文言文教什么,怎么教[J].语文教学通讯,2020(3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