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作者: 卫林灵摘 要:劳动是探秘数学学科知识本质的“金钥匙”。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数学学科中的劳动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化劳动实践,融入相关的劳动教育文化。数学学科中的劳动教育是利用数学学科内容、数学学科学习方式对学生进行的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 全面育人 劳动教育
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融入、渗透劳动教育,是依托数学学科进行全面育人的重要方式。数学学科知识来源于劳动,并在劳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劳动既是探秘数学学科知识生成、数学学科知识本质的“金钥匙”,也是开启学生数学具身认知活动的重要方式。在数学学科中进行劳动教育,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
一、 挖掘劳动资源,生成学生的劳动观念
在数学学科中,有很多知识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素材与资源。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学科知识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培育学生的劳动观念;要站在全面育人的立场上,用劳动的眼光、劳动的大脑来审视数学学科知识;要发展学生的劳动意识,让劳动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种内在需求。
当下社会是一个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一体化的社会。劳动这一概念的范畴不只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应理解为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在挖掘劳动资源与劳动素材的过程中,教师要让这些劳动资源与素材具有时代特征。
以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为例,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将“测量长度”作为一种简单的、操作性的技能训练。对此,笔者基于劳动教育立场,挖掘劳动教育素材,没有引导学生直接测量物体的长度,而是引导学生制作测量工具“厘米尺”,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制作的工具进行测量。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笔者创设了古人测量物体长度的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测量的兴趣,激起学生进行测量的愿望,让学生感受、体验到“测量”对于探索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其次,引导学生自主建构“长度单位”——厘米,让学生用厘米进行测量。最后,当学生经历了“用测量单位进行测量”的过程之后,就能产生一种将厘米串接起来的愿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深刻理解了测量工具“厘米尺”的本质内涵,又理解了“测量”的本质内涵。
以劳动的视野、立场来观照学生的数学学习,能为数学教学打开“一扇窗”。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劳动元素,并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资源,从而充分地落实数学学科全面育人这一理念。
二、 引导劳动实践,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
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数学学习“牵手”,教师要注重优化学生的劳动实践,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劳动观念是指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培育学生劳动的眼光、劳动的大脑,让学生能自觉地用劳动的眼光、劳动的大脑来看待、审视数学知识。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劳动要素融入学习之中,让学生的学习体现出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以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为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数学学习深度融合。其中,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时,让学生动手制作长方体,让学生借助小棒搭建长方体框架,并给长方体框架糊上纸,作为长方体的表面;在引导学生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动手制作“金鱼缸”“烟囱”等;在引导学生学习“长方体的体积”时,让学生成为一个“填充师”,用单位体积的小正方体去填充大长方体。一系列的劳动实践,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能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能理解长方体的底面积、侧面积和表面积公式,能区分长方体的表面积与材料用量的差异,能建构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说,劳动实践既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载体,也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源泉,更是学生数学创造的重要依托与媒介。在教学中,教师将相关的劳动要素融入学生的学习,能让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丰富,能让学生的学习立体化、综合化、应用化。
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开展劳动教育,能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优化学生的劳动品质、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生成学生的劳动素养;能让学生彼此之间互相合作、互相交往、互相帮助。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融入劳动知识,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让学生在数学学科学习中获得一种成就感。
三、 融入劳动文化,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
劳动是人的本质特征,也是人的存在方式。“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劳动最崇高、劳动最光荣。”在数学学科的劳动教育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融入、渗透相关的劳动文化,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让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要让学生产生一种劳动的愉悦感、成就感、意义感和价值感;要让学生更加亲近劳动,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劳动之中。
以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圆”为例,在教学中,首先,笔者引导学生展开“测量圆的周长”活动,四个学生分为一个小组,互相协作、互相指导、互相帮助,完成测量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了不少的问题,如“滚圆的时候没有做上记号,导致滚了一周还不知道”“滚圆的时候没有沿着直线滚,导致测量圆的周长的数据有误”等。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其次,学生在计算圆周率的过程中,发现小组之间的计算结果总不相同,却非常接近。于是,笔者介绍了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的“割圆术”,介绍了“祖冲之应用割圆术将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面第六位和第七位”,并用“约率”和“密率”来表示圆周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深刻感受、体验到古人对数学进行的艰辛探索。最后,笔者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古今中外数学史上圆周率的发展过程,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圆周率的科学认知。
劳动文化是劳动教育的土壤,是劳动育人的根脉。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劳动文化,渗透、融入劳动精神,培育学生的劳动品质,提升学生的劳动智慧,让学生敢劳动、会劳动、爱劳动、善劳动,让劳动成为学生生命的“解放”和“舒展”,成为学生本质力量的显现。
劳动既帮助人类认识了世界,又帮助人类改变了世界。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教育宗旨出发,利用数学学科内容、学习方式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要实现“劳动与人的统一”。在数学学科中进行劳动教育,改变了传统的将劳动教育置于劳动课中的固化格局,让劳动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融为一体,成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生存方式,从根本上开辟了一条劳动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2):82-84.
[2]张惠娟.劳动教育,既要“流汗”更要“走心”[N]. 人民政协报,2021-12-15(10).
[3]何云峰.当前劳动教育存在的几种认识误区[J].上海教育,2021(13):54.
[4]王爽.当代小学劳动教育现状及问题研究:以大连市为例[J].群文天地,2012(4):125-126.
本文系南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儿童发展的小学学科融合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编号:GH20213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