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思共生”: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真正发生
作者: 陈相池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感知、全面体验、全面反思,让学生的“做思共生”有方向、有支撑、有保障。“做思融合”“做思共生”的数学学习,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为一种融身体活动、大脑思维、心境参与为一体的学习,能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做思共生” 学习样态
“发生认识论”认为,知识“是主体与环境的知觉建构”。这样一种对知识的定义,不同于传统的知识定义,既不将知识作为一种静态的存在物,也不将知识作为不可怀疑的客观真理的集合。它不是哲学上的“反映论”,而是将知识作为一种动态的生成。“发生认识论”视野下的数学教学,提倡学生的“做思融合”“做思共生”。
一、全面感知:让“做思共生”有方向
“共生”原本是一个生物学、生态学的概念。当前,“共生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及教育学等领域。“共生”的核心是共存、互利、合作、互补、共进、和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调动学生身体的各种感官,发挥各种感官的功能,让学生充分地看、充分地听、充分地想、充分地做,在多种感知交互的作用下,丰富认知、建构认知、完善认知,让学生在“做中思”、在“玩中思”、在“做中学”、在“玩中学”,进而达到一种“做思共生”的境界。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笔者借助多媒体课件动态地展示三角形的三条边(其中的一条边不动,另外的两条边闭合),并提出问题:“怎样才能让三条边构成一个三角形?”对此,学生分小组展开实验: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两条边的和等于第三条边、两条边的和小于第三条边。在此基础上,学生采用“控制变量法”,借助“小棒”进行操作,如“让其中的一根小棒的长度不变,另外两根小棒的长度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调动已有的认知经验,通过操作直观地看到了“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条边能构成三角形”。
亚里士多德说,在所有的感觉中,视觉是最为主要的认知手段。教师借助视觉,能让学生明确“做思共生”的方向,能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引发学生的深度探究。只有这样,学生的数学猜想才能得到验证,学生的数学学习才能走向深入。
二、全面体验:让“做思共生”有支撑
学生的具身认知属于认知科学与心理学的范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身体参与,从而促进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的数学学科知识;要从具身认知的视角去观照学生的数学学习,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真正发生。
“做思共生”中的“做”侧重于动手操作,旨在让学生亲身经历论证数学知识的过程。“做”既是一种可观测的活动,也是一种行为现象,教师要对学生的“做”进行行为变量的控制。比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的名称”“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对此,笔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动手操作。如有的学生将长方体的两个对面剪下来重叠在一起;有的学生用直尺测量,用数据说话;有的学生进行推理,因为长方体所有的面都是长方形,长方形相对的边相等,推理出长方体中相对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进而推理出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等等。
“做思共生”是一种完整的学习,能让学生获得全面的数学学习感受与体验,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依靠实践来实现。在“做思共生”的数学学习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具身认知为基点,以学生的思维、认知为着力点。
三、全面反思:让“做思共生”有保障
“做思共生”不仅要引导学生在“做中思”,还要引导学生在“做前思”“做后思”。这种“思”就是一种“审视之思”,能培育学生的元认知意识,提升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优化学生的元认知品质。全面反思要求学生对学习过程、结果进行反思,这种反思既具有反馈、诊断的功能,又具有促进、发展的功能。在引导学生反思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放”与“扶”的辩证统一。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现、思考、归纳和总结,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效率。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建构一种以“活力思维”为线索、以“知行合一”为目的、以“高效学习”为终端的学习形式。比如,在教学“认识比”时,首先,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测量不规则形状树叶的长度与宽度”,从数学的视角来研究树叶。对此,有的学生提出,要研究树叶的形状;有的学生提出,应当从树叶的长和宽开始研究;有的学生提出,应当研究树叶的形状与树叶的长、宽之间的关系,等等。其次,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并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怎样测量树叶的长与宽呢?最后,在完成数据采集之后,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观察:树叶的形状与树叶的长、宽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在“做”与“思”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互相支撑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断地尝试、实践、反思,通过反思,逐步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建构。
四、全面评价:让“做思共生”有动力
“做思共生”的数学教学,还需要教师对“做思共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和结果展开积极的、有效的评价。很多教师简单地认为,数学课堂就是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实践,忽视了对学生“做思共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导致学生数学学习整体效能的降低。
对学生“做思共生”的数学学习,教师要做出全面的评价。对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跟进学生的学习,适度介入学生的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尤其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障碍、问题、困惑等进行点拨,对学生有偏差的学习行为进行“纠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比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笔者就关注学生的数学实验猜想、实验操作过程,在评价的时候都一一做了点拨与启发。对学生的错误,笔者会毫不留情地指出,并让学生积极纠错;对学生的实验误差,则给予启发与引导。如在学生测量的时候,笔者让学生将实验数据精确到十分之一毫米,也就是精确到以毫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对学生“做思共生”学习行为的评价,能促使学生的数学实验更加规范,让学生的实验设计更加科学、合理,让学生的实验猜想与探究更有效、精准。
评价不是一种目的,而是一种手段;评价不是为了甄别和选拔,而是为了促进和发展。实践证明,有了评价的介入,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会更加严谨,探究实验的过程会更加规范。评价不是课堂的点缀,而是促使课堂学习规范化的手段。
“课程不是虚幻的,也不是抽象的。课程基于真实的事情和具体的事例。”“做思共生”打造了高效、灵动的数学课堂,从“发生认识论”的视角来看,“做思共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应然状态,能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操作、一边创造,形成了“思”“创”“行”一体的数学学习样态。“做思共生”不仅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意思”,还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意义”,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发展了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顾长明.做思共生:科学教学的价值追寻[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8(2):29-32.
[2]叶浩生.认知与身体:理论心理学的视角[J].心理学报,2013,45(4):481-488.
[3]李墨一.具身认知视域下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困境与突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10):53-57.
[4]胡典顺.从“作为事实的课程”到“作为实践的课程”[J].数学教育学报,2014,23(5):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