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
作者: 叶会泰摘 要:“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强调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是学生学习自然学科的基础,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双减”政策下,教师要根据“双减”政策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充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与科学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双减”政策 小学数学 教学创新
在“双减”政策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首先,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其次,要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设计多种学习活动,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后,教师要优化资源配置,不搞“一刀切”,提高整体教育质量。
一、“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原则
(一)以学生为主体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有机统一,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双减”政策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体而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和合作,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不能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带到课堂中,从而避免因为教师的过度紧张导致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二)精准控制教学强度
根据“双减”政策的相关规定,学校必须严格控制课外作业的时间,提升教学质量,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课后有充足的休息时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准规划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重视教学环节之间的合理衔接,突出重点、难点内容,精准控制教学强度,从而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
(三)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都有一定的差异,统一的教学内容与课后作业,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双减”政策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课后作业,使所有学生都能在课堂中学有所获,实现个性化发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因材施教”与“因需施教”相结合,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置分层次、分阶段、难度不同的教学内容与课后作业;另一方面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习需求,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发展学生的多元能力。
二、“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
(一)做好课前准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一,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认真备课。对于课堂教学而言,课前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在“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师要从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出发,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的课堂教学内容。如此,才能帮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有效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与数学学习能力。此外,在备课时,教师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将文字、图片、视频等元素科学地融入教学环节,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最终目的。
第二,教师要科学指导学生的预习,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预习能帮助学生提高听课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例如,在教学“认识10以内的数”前,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准备好阅读材料,让学生在预习教材内容及阅读资料的基础上,初步认识“10以内的数”。在学生完成预习后,教师可以对学生预习的结果进行检测,并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由此实现预习内容与课堂内容的有效衔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法,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难度,活跃课堂氛围。在“双减”政策下,教师要确保学生在课内学足、学好,就要引导学生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指导,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学习知识。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小猪佩奇》的动画片,创设生动、直观、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中,并逐步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观察一下,小猪佩奇每天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睡觉?”这些问题能够引导学生自主观察与思考,了解与时间有关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初步形成时间意识。
其次,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究的热情。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的精神。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拓展训练,引导学生有效沟通,共同解决问题。首先,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用学具将一个大圆和两个小圆进行拼接,并计算出它们的周长。”这种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学习的方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科学布置作业,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
作业既是巩固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双减”政策下,教师要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确保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要以“五育并举”为指导理念,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选择不同的作业内容和形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做对、做好。同时,教师还要认真做好作业的批改和反馈工作,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易错题要认真分析原因,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强化课后辅导,凸显知识巩固效果
“双减”政策强调学校加强课后服务,针对小学数学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课后辅导。尤其是对一些学习进度比较慢的学生,教师要适时地给予他们帮助和指导:一是从数学知识的深度上对其进行辅导;二是从学习方法上对其进行辅导;三是在作业辅导上给予一定的帮助。例如,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教师要主动关注他们,及时与他们进行交流,并针对他们存在的问题做好细致的讲解和指导工作。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还能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重视,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要正确解读“双减”政策的含义,以实际教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小学数学教学。一方面,教师要将“双减”政策与数学学科特点相结合,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另一方面,要重视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的有机融合,更好地发挥出数学学科立德树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邓潮海.控量减负,创新增效:“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界,2023(20):92-94.
[2]饶建万.“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提质增效的教学创新研究[J].名师在线,2023(11):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