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教具使用,推进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

作者: 张冠兰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教师的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把抽象问题转变为具体的模型,进行重点解释和运用,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实践与综合应用”是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重要环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为了推进“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要强化教具的使用,为学生参与活动提供有效支撑,帮助学生认真探索学习内容,实现更好的交流。

关键词:小学数学   “实践与综合应用”   教具

“实践与综合应用”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全新领域,得到了教师的广泛关注。开展这一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积极动手操作,通过实践更好地理解知识。这一教学活动需要教具作为支撑,因为学生要通过教具进行操作和实践,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背景,独立探索知识,并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交流。因此,教师必须强化教具在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中的应用,让学生积极动手操作、不断反思,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一、在“实践与综合应用”中使用教具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教学强调把理论学习和综合应用结合在一起,体现出较强的综合性。因此,在开展“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时使用教具,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在“实践与综合应用”中使用教具,能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在实践活动中结合教具让学生动手操作,能调动学生的多元感官,促使学生结合立体事物进行想象,从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

第二,在“实践与综合应用”中灵活运用教具,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能力。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较强,面对崭新的内容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集中注意力。强化教具运用,可以让学生通过教具,更好地走进实践活动,让学生保持强烈的学习欲望,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更好地创新、创造,掌握更多学习技能。

第三,在“实践与综合应用”中有效运用教具,可以充分启迪学生,激发学生的潜能。“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强调学生的具体操作,操作的过程也是学生理解知识的过程,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同时,学生通过教具进行动手操作,符合学生形象思维的认知特征,能使学生更好地走进学习活动中,进行深入的探究,从而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在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中使用教具的策略

(一)加强师生有效互动,构建知识体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圆锥形的螺旋图,也就是说,学生的认知发展是一个连续的不断建构的过程,并且能逐步达到更高层次的平衡状态。因此,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的开展,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让学生在教师良好的引导和带动下,探索相关的知识,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有效互动,与学生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带领学生合理运用教具,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一)”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探究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凡是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立体图形就一定是长方体吗?”为了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立体图形,在“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中,教师可以准备长方体教具与非长方体教具,让学生数一数立体图形的面、棱和顶点,将两种教具进行直观的对比。通过直观的教具呈现,学生能认识到,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立体图形不一定都是长方体。直观的教具能让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形成更加科学的认知,搭建系统、完善的知识体系。

(二)自主合作探究,提高学习效率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每个学生,促进学生之间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发挥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带动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运用教具去探索和交流,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能催生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意识。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能与同伴进行交流,共同突破数学学习中的难点,在实践探究中更好地释放双手、解放头脑,让学生在放飞心灵的同时,弘扬个性。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有趣的七巧板”时,笔者设置了“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会运用七巧板拼出平面图形或图案,了解传统益智玩具七巧板,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这一活动不但对发展学生的多元能力有着很大的推进作用,而且七巧板本身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用具,对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中,笔者让学生观察七巧板,通过小组合作,利用七巧板拼出喜欢的图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七巧板的各个组成部分,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各种图形,并了解各种图形组合的结果。这种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能充分发挥七巧板这一教具的作用,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发展学生的学习思维。

(三)开展实践活动,加深知识理解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的开展必须要有具体教具的支持,只有选择合适的教具开展实践活动,才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具的辅助教学作用,让学生在明确的学习内容中找到自我成长和提升的机会,给予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空间,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有趣的拼搭”时,这一活动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滚一滚、堆一堆、摸一摸、搭一搭、数一数等实践活动,更好地认识立体图形。这种“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加深学生对立体图形的印象。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四个立体图形的特征,感受平面和曲面的不同。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摸一摸”活动,让学生去触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的表面,让学生区分这几个几何体。再次,让学生去滚动这几个立体图形,让学生从中认识到平面和曲面的不同。教师还可以通过“堆一堆”的活动,让学生利用教具进行实践,认识到球是最难堆,也是最不稳定的。最后,让学生运用教具,搭建多样的模型,如汽车、城堡、花园等,让学生在“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中深入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中运用教具,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理论知识,还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沉浸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使用教具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在合理使用教具的过程中,实现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艳.基于自制教具的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36):86-88.

[2] 张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巧用自制教具[J].小学生(中旬刊),2022(12):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