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量感”培养的情境教学策略

作者: 陈奕靓

摘   要:在本文中,笔者将情境教学和量感内容联系起来,结合“新课标”视角,分析“量感”内容的特点,解释为什么情境教学适合“量感”培养,并提出“量感”培养的情境教学策略,旨在引起教师对学生“量感”培养的重视。

关键词:小学数学   量感培养   情境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十个关键概念中加入了“量感”这一概念,“情境”也被多次提及。因此,教师有必要考虑在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量感”。

一、新课程标准中的“量感”

“量感”是小学教育重要素养的表现之一,其涉及对物体的可测量性和大小的直观理解。培养学生的“量感”,有助于学生应用数学方法来理解和解决问题。小学生的“量感”主要体现在:了解测量的重要性,接受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并能将不同的单位转换为相同的测量值;对测量仪器和方法造成的误差有初步认识,并能适当地获取或评价测量结果。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量感”的培养是对数学内容的跨学科探索,这意味着将数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鼓励学生了解数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二、情境教学为何适合“量感”培养

(一)情境教学指向真实学习

根据情境认知理论,知识、技能和语言的发展是通过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应用知识而发生的。这个过程也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密切相关的学习过程。因此,真实的学习是情境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基于学习者的真实情感和个人经历,创设真实有效的情境,可以促进学习者对学科内容的掌握,并有效地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量感”的内容是真实的,知识要素的选择和任务的结构与学习者的个人经历、现实生活相关,有助于学生实现高水平的真实学习。

(二)情境教学是跨学科与实践教学的融合

情境教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这一概念来自杜威的理论,即“学习是个人通过与环境的互动逐步获得经验的过程”。情境教学形象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在情境教学中,语言、数学、历史、科学的知识被一一呈现,形成学科的交叉。这种跨学科的实践教学方式符合数学内容的跨学科性,也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将数学思维建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

(三)情境教学强调主题性和整体性

世界是整体的,人的身体和心灵的发展也是如此。学习者的学习不应该是知识的拼凑过程,而应该是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和应用,从而达到对学科知识的整体理解。情境教学的主题性和整体性,表现出了与“量感”内容相对较高的一致性。

三、“量感”培养的情境教学策略

(一)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并开展实践活动

新课程标准提出“四个基础”(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基础思想和基础活动),强调“三种技能”(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和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强调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结合。因此,鉴于“量感”培养内容的真实性,教师应注重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学习,并通过各种实践任务创造丰富的活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以“校园平面图”主题活动为例,在设计教学路径时,教师可以把校园环境作为“思考校园地图”和“绘制校园景观”的参考。“思考校园地图”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思考:绘制真实的校园环境地图时,可能会遇到什么挑战?怎样输入实地数据?怎样绘制校园景观?怎样绘制立体校园地图或三维校园地图?怎样按正确的比例绘制?遇到形状不规则的建筑时,学生要调整其大小,确保绘图效果。

(二)选择适当的单元主题,确定课程的大单元情境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学内容应具有结构性和综合性,应确定教学目标。与“量感”有关的内容,特别是“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一节,就可以用来创建主题单元。在开发主题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具体内容具体分析,挖掘单元课程的特点,根据单元课程特点制定教学目标。

(三)强调“量感”知识与问题链之间的联系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任务,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量感”内容的顺序性和周期性意味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可能很难有效支持学生在现学知识和未来要学的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因此,教师不应着眼于单一的问题,而应创设一个情境问题链,以主要问题为中心,以子问题为基础。这个问题链是有层次、有结构、可扩展的,强调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和数学问题的解决。

以“身体上的尺子”这一课的教学为例。在备课时,教师要注意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量感”。教师可以设计几个问题:第一,身体的哪个部分可以作为尺子?对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测量单位,如“指长、掌长、步长”等。第二,身体上的尺子有多长?这个问题帮助学生建立长度单位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对估算的认识,以及对物体长度的认识,丰富学生的估算经验。如此一来,便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问题情境,连接了新旧知识,同时实现了学生的深度学习,使学生对测量的意义产生更为直观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四)联系课堂教学实际

新课程标准强调“情境多样化”的重要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在设计与“量感”知识有关的教学情境时,教师应考虑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和生活经验。同时,教师还应了解学生当前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注意连接生活情境和非生活情境,丰富情境的类型,重视对学生“量感”的培养。

总之,在设计“量感”教学内容的情境时,教师要强调新课程标准与实践教学的协同作用,使教学情境的设计适合教学的需要,促使学生理解“量感”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要提高学科知识研究能力,提升自身的教学专业素养,优化“量感”内容的设计,理解“量感”内容发展的整体性和相关性。这样一来,不仅能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还能培养学生的“量感”。

参考文献:

[1]夏雪梅.跨学科素养与儿童学习:真实情境中的建构[J].上海教育科研,2017(1):5-9,13.

[2]殷世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抑或学习方式[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4):116-121.

[3]史宁中.核心素养统领的数学教育:《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的理念与要点[J].小学教学(数学版),2022(Z1):4-12.

[4]马兰.整体化有序设计单元教学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12,32(2):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