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设情境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作者: 肖青花这里的故事类文本是有故事情节、主要以叙述为表达方式的文本总称,包括童话故事文本、民间故事文本、神话故事文本等。教学这类文本时,教师以单元整体内容为基础,聚焦单元语文要素创设情境,并依托情境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一、创设抛锚式情境落实语文要素
现实生活中,抛锚的目的是固定船只,让其只能在某个范围活动。抛锚式情境的作用与此相似,即教师根据单元语文要素确定教学目标,然后结合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创设某种情境,让学生围绕情境展开学习活动,最终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外经典童话”紧承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要重点落实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人物形象的真善美”。人物形象一般通过语言、心理、动作等描写进行刻画,也可以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教师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根据这些描写感受人物的性格、心情及品质等,进而体会人物形象。关于体会人物形象的方法,本册第七单元的学习中已有所渗透,为本单元的学习做了铺垫。因此,教学本单元时,教师可以紧扣“体会人物形象的真善美”这一个语文要素,创设“打卡童话王国”的抛锚式情境,具体包括“编个宝葫芦的故事”“寻找巨人花园里的春天”“绽放童话世界的缤纷焰火”三个情境任务。“编个宝葫芦的故事”对应打卡第一站《宝葫芦的秘密(节选)》,包括“探一探宝葫芦的秘密”“编一编宝葫芦的故事”两项子任务,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受宝葫芦的神奇和王葆天真、调皮的形象。“寻找巨人花园里的春天”对应打卡第二站《巨人的花园》,包括“巨人的花园我会画”“创编乐园里的幸福生活”两项子任务,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受花园的奇妙和巨人的变化。“绽放童话世界缤纷的焰火”对应打卡第三站《海的女儿》及习作课《故事新编》,包括“听美丽的小人鱼讲故事”和“新编自己的童话故事”两项子任务,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小人鱼对人类世界的向往,感受小人鱼的美丽和纯洁,培养学生借助熟悉的故事展开想象、创编新故事的能力。
每项子任务下又设置多项具体的活动。如打卡第三站“听美丽的小人鱼讲故事”安排了三项活动。第一项活动是“探秘海王宫殿”,即通过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抓重点词句、借助图片欣赏等方式,从海水、宫殿、装饰、花园等方面感受宫殿的奇妙,层层掀开海王宫殿的神秘面纱。第二项活动是“听老祖母讲人类的故事”,即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一名学生扮演老祖母讲故事,其他学生扮演海公主听故事,感受老祖母所讲故事的神奇以及海公主被深深吸引的情态。第三项活动“说说我眼中的海公主”在前两项活动的基础上开展,主要任务是抓住关键词句讲述海公主,表现其美丽、古怪、向往人类世界的人物形象。
二、创设拓展式情境落实语文要素
教师结合单元语文要素,在教学的适当位置创设拓展式情境,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民间故事单元,单元语文要素是“创造性复述”。教学中,基于对单元文本内容和整体结构的认识,笔者从学生喜欢听故事、讲故事、演故事的学情出发,创设了“重温经典,讲好中国故事”的拓展式情境,通过具体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重温经典的民间故事,感受民间故事的特点,习得创造性复述的方法。这个情境具体包含两项任务,任务一是“听从前的故事”,任务二是“创编牛郎织女故事连续剧”。
在任务一中,笔者要求学生多渠道收集、整理“我”喜欢的民间故事,并填写“民间故事采集卡”“民间故事阅读卡”。学生整理时可以采用民间故事人物图谱、民间故事思维导图、民间故事启示录、民间故事手绘本等形式。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开展“我喜欢的民间故事”学习活动,评选“民间故事搜集能手”,让他们充分展示、交流阅读收获,了解民间故事特点,感受民间故事蕴含的文化内涵,并初步具备创造性复述的能力。
在任务二中,笔者设计了“我当策划”“我当编剧”“我当导演”等活动。“我当策划”活动即引导学生阅读故事文本,结合知识链接和阅读链接梳理、内化资料,提炼剧本主旨,确定剧本幕数、出场人物及人物关系等,为创编做好准备。“我当编剧”活动中,笔者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场景、人物对白等内容,甚至鼓励他们加上现代元素,融入七夕节习俗,使剧本更富有故事性和趣味性。“我当导演”活动中,笔者让“导演”自己挑选演员、准备道具、选定拍摄现场进行拍摄,并在拍摄结束后分享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在经典与现代的融合中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发现创造性复述的新路径。
三、创设支架式情境落实语文要素
神话故事充满了神奇的想象,而“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正是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神话故事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为了落实这个语文要素,笔者在教学中创设了“我是神话传讲人”支架式情境。该情境分“神话故事知多少”“展开想象话神奇”“穿越时空的奇遇”三个子情境。下面结合本单元四篇课文的教学,以“展开想象话神奇”情境为例,谈谈如何聚焦想象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抓住关键词句,感受想象的丰富。在《盘古开天地》的教学中,笔者以核心问题“从课文中找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说说你为什么会觉得神奇”为支架式情境,引导学生在语句的阅读与分享中想象盘古外貌的神奇,以及时间、天地、变化的神奇。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想象的神奇。教学《普罗米修斯》时,笔者创设了读中想象画面的支架式情境,引导学生把普罗米修斯承受种种惩罚的文字还原成一幅幅画面,从中感受他为了给人类盗取火种而忍受无情折磨的英雄气概。
补白想象,感受人物形象的鲜明。在故事类文本中,有一些情节一笔带过,为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教学时,教师应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展开想象。教学《女娲补天》时,笔者抓住文本中“女娲先从各地捡来赤、青、黄、白、黑五种颜色的石头”一句搭建支架式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女娲是怎样找到五色石头的。学生通过想象,再现了女娲克服种种困难终于找到五种石头的过程,对女娲勇敢顽强、智慧能干、甘于奉献的人物形象有了真切的认识。
迁移写话,感受人物形象的鲜明。教学《盘古开天地》时,在带领学生学习了第五自然段“化为万物”后,笔者创设了“除课文描写之外,盘古身体的其他器官(如牙齿、骨骼、头发等)变成了什么呢?请你仿照课文写一写”的支架式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迁移写话,感受盘古高大伟岸、勇于献身、无私奉献的人物形象。
总之,对于故事类文本单元的教学,教师聚焦语文要素创设多种方式的情境,并以驱动性任务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小学语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2JA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