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要素:单元整体教学整合点确定的抓手
作者: 陈锦嵘
就语文学科而言,单元整体教学是教师把某个教学单元看成一个整体,在明确的学习目标统领下重构与整合单元内容,以充分发挥单元整体价值解决阅读教学碎片化问题,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整合点的确定极其重要,而抓住单元语文要素进行整合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一、语文要素多元时,抓核心要素整合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单元的语文要素有多个。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发现多个要素中最核心的要素,并将其作为整合点统筹单元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选编了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4篇现代诗:冰心的《短诗三首》抒写了对母爱、童心和自然的赞美;艾青的《绿》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叶赛宁的《白桦》描绘了白桦的高洁与挺拔;戴望舒的《在天晴了的时候》带我们走进雨过天晴后美丽的大自然。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三个(①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②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③合作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哪一个是核心要素,适合作为整合点呢?
认真研究上述三个语文要素,我们会发现三者之中要素一居于核心位置,因为要素二、要素三都是为达成要素一服务的。进一步研究要素一,我们又会发现“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居于核心位置,因为学生已经学过很多诗歌,不论是古体诗还是现代诗,“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的方式、方法、路径、策略等没有太大的区别。由此,教师可以确定本单元的整合点——现代诗的特点。
围绕这个整合点,教师可以按这样的思路系统规划、整体设计单元内容和活动。(一)初识新诗:学生课前阅读4首现代诗,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整理资料,初步发现现代诗的特点。(二)诗声琅琅:课中,教师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开展诵读活动,体会诗歌韵味。(三)心感诗意: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词句,体会诗人情感。(四)慧眼识诗: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发现现代诗的一些特点,如读起来朗朗上口、?表达独特感受、?蕴含丰富想象、?饱含真挚情感、?形式自由、内容丰富等,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自由创作诗歌。(五)诗海拾贝: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欣赏自由创作的诗歌,并将优秀作品收集起来,编成诗集,编辑时进一步强化分类整理的意识。这种整体规划、逐层推进的设计既能有效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又能一线穿珠,让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悦。
二、语文要素单一时,直接抓取使用
统编版教材中,编者并没有把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都安排成多个,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选编了精读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在牛肚子里旅行》、自读课文《那一定会很好》《一块奶酪》,单元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试着自己编童话”。这个要素直接指向“想象”,很单一,我们可以将其抓取出来作为单元整合点,整体设计单元教学。
整合点确定后,我们可以按“在读童话的过程中展开想象、在悟童话的过程中丰富想象、在讲童话的过程中升华想象、在编童话的过程中运用想象”的思路设计单元整体教学。
1.在读童话的过程中展开想象
这个环节的重点是读通文本,整体感知。教师可以抓住单元导语中的“奇妙”安排两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读中展开想象。
一是“我会对比”,要求学生自由朗读4篇课文,边读边想象文中的奇妙之处,并完成下图。
二是“我会补充”,要求学生读完4篇课文后回忆文本内容,按照拼音提示,把下列内容补充完整。
jiù qún
读了这几篇童话故事,那个穿着( )围( )
chái kē
卖火( )的小女孩,那( )不断产生愿望、实现愿
bǎn lǚ
望并最终变为木地( )的种子,那只在( )行中
pīn mìng tōu
( )( )救好友的青头,以及那位不( )吃奶酪的蚂蚁队长,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分享4篇童话故事“奇妙”之处的过程中,初步感受童话特征、丰富想象力。当然,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2.在悟童话的过程中丰富想象
这组课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善于运用反复手法,或表现人物心情,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突出文章主旨。
《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多次擦燃火柴,火柴燃烧与熄灭,以及小女孩擦燃火柴后总是先产生幻觉,随着火柴的熄灭幻觉消失等,都是很明显的反复。这种反复手法不仅增强了故事的表达效果,激起了读者的情感共鸣,还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无情。《那一定会很好》中,“那一定会很好”在文中反复出现,每次出现都预示着一种新生活的开始,这种反复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作者的叙事逻辑和故事的发展脉络。《在牛肚子里旅行》中反复手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体现在对话中,如红头在牛肚子里多次呼喊“救命啊!救命啊!”,青头多次鼓励红头“?不要怕,?你会出来的?”;二是体现在情节描述上,如红头被卷进牛嘴后进入第一个胃、第二个胃,再返回牛嘴,最后连同草一同被喷出来;三是体现在对主题的强调上,文章通过对红头不小心进入牛肚子经历的描写,传达出遇到困难时要保持勇气和信念、积极寻求解决办法的思想,这种思想在文中被反复强调。反复手法的运用使这篇童话的情节更加引人入胜,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一块奶酪》中,反复手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反复强调故事的关键情节和细节,二是反复使用某些动词和形容词,如反复使用“争先恐后”?“抢着抬大的,?搬重的”和“劲头比刚才更足”等。这种反复手法的运用,使故事传达出的情感和主题更加清晰。
在引导学生悟童话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反复手法,设计包含“课题、反复手法的运用、效果与作用”等项目的表格(具体表格略),让学生边读课文边填写表格,还原甚至丰富作者的想象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加深对文本内容、情感与主旨的理解。
3.在讲童话的过程中升华想象
讲故事可以分三步完成。第一步是个人讲述,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这4篇童话中某1篇童话的主人公,与他们同欢笑、共悲伤。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以提供如下表格,让学生讲完后自我评价。
第二步,组内讲述。教师为学生预设主题如“希望、善良、信任、坚持、宽容、追求、愿望、理想”等,以及汇报单如“我们小组讲述的主题是‘信任’,我们认为‘信任’是 ,我们从《 》中悟出这个主题,故事内容是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本单元4个故事中的一个,确定主题后在小组内讲述。主题的选择不局限于上面所列举的内容,学生也可以根据对4个故事的理解,自主确定主题并在组内讲述。
第三步,小组展示。各小组分别推荐一名代表讲述故事,讲述时可以结合课文中的情节进一步展开想象,让故事更生动、感人。
学生完成第二步、第三步后,组内学生、班级学生仍然按照第一步提供的评价标准对讲述者做出评价,鼓励他们既“读进去”又“读出来”,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放飞想象,感受想象的奇妙与美好。
4.在编童话的过程中运用想象
经过上述教学,学生已读通、读懂文本,并对想象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与体悟,教师此时组织学生创编童话顺理成章。创编童话可以结合单元习作内容展开。教师出示“国王、黄昏、厨房”“啄木鸟、冬天、森林超市”“玫瑰花、星期天、小河边”三组词语,鼓励学生选择其中一组(也可打乱顺序,自由组合三组中任意词语,甚至加入自己希望加入的词语)展开想象,构思故事。教师要提示学生,构思故事时一定要明确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基本要素,构思事件时可以尝试运用本单元学到的反复手法等,让事件逻辑清晰,让情节跌宕起伏,故事构思完成后,要给它起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
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学生构思出情节完整的故事并不困难,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发现故事中想象的奇妙、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情节(细节),并及时鼓励他们分享,让他们的想象力、表达力更上一层楼。
文字编辑 姜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