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大搜索”探究性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

作者: 吴开亮

“环境污染大搜索”探究性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0

为使学生系统地认识不同类型的环境污染,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与流程,在实践中增强沟通协作等能力,形成强烈的环保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在道德与法治课上,笔者针对四年级学生设计了“环境污染大搜索”探究性实践活动。

一、探寻环境问题,分类整理

课前,笔者充分利用学校地处城乡接合部,周边有工业园区、八一村、应山河等独特地理环境的便利,让学生观察学校周边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河塘湖堰、厂矿企业等区域,尽可能多地搜索污染现象,并将其制作成污染问题清单。一周后,学生共提交了100多条问题。这些问题涵盖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见的各种环境异常情况。

课上,笔者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小组先逐条展示问题。展示中,有的小组说“工厂烟囱冒烟,天空总是灰蒙蒙的”,还有的小组说“小河里的水有异味,漂浮着很多垃圾”。笔者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对这些问题归类。经过充分的交流与思考,学生最终将问题归纳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农药污染和噪声污染四大类。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这种从具体现象到抽象分类的过程符合他们的思维发展实际,能有效帮助他们构建知识体系。

二、布置驱动性任务,形成认识基础

考虑到四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有限,自主探究环境污染与治理问题存在一定难度,笔者在课前布置了驱动性任务,要求学生阅读与环境污染有关的背景知识,如相关的科普读物、教材中的拓展资料等。同时,笔者鼓励学生在网络媒体上查阅各地对厂矿企业污染环境整治的新闻报道,了解环境污染在现实中的严重性以及社会各界的应对措施。此外,笔者引导学生询问环保、农业、气象等部门专家,通过与专业人士的交流,获取更深入、准确的与环境污染相关的概念、原理和规则。

有的学生在图书馆找到了关于环境污染的科普画册,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了解到大气污染中污染物的种类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的学生在网络上搜索到本地一家工厂因污染环境被整改的新闻报道,明白了企业在环保方面的责任;还有的学生通过与环保部门专家的电话交流,初步掌握了水污染治理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如污水处理的工艺流程等。这些知识的获取为学生进一步探究环境污染问题储备了丰富的专业知识,使他们在后续的探究中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治理方案的设计与调整

为了确保探究性实践活动达到预期目的,笔者制定了详细的调查方案。以调查“农药污染”为例,笔者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设计了农药污染“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如何治理”三个问题,让学生规划调查方案,并寻求解决办法。活动准备时,笔者提示学生要准备好笔记本、相机等记录工具,以便收集相关资料。在调查内容上,笔者要求学生紧扣三个核心问题展开调查,如调查当地农药使用情况、农民对农药危害的认识等;在调查方式上,笔者指出调查方式包括实地走访、查阅农业部门的相关数据等;在人员分工上,学生有的负责采访,有的负责记录,还有的负责整理资料等。这样,调查方案基本形成。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如果遇到困难,笔者会进一步优化方案。例如,在调查农药污染的危害时,原计划通过对比分析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确定危害程度,但学生在实际走访中发现,农民很难提供准确的历年产量数据。于是,笔者引导学生调整方案——增加对农作物病虫害情况以及周边生态环境变化的观察,如是否有昆虫数量减少、土壤肥力下降等现象,以此间接推断农药污染的危害。这样的优化提高了方案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减少了活动中的不确定性,使探究活动顺利进行。

四、技能提升与体验收获

教师在学生的探究实践中扮演着重要的引导者角色。以“水污染”小组的实践活动为例,学生计划走进污水处理厂参观污水处理过程。笔者提前给学生上了一节采访指导课,针对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预设,如“如果污水处理厂不同意参观,怎么办?”“采访污水处理厂的专家应该注意哪些礼节?”等。面对“污水处理厂不同意参观”这一难题,学生在笔者的鼓励下积极思考后提出:“我们可以给广水市生态环境保护局写一封信,说明我们的来意和目的,请求他们协助我们联系污水处理厂。”

为了提升学生的采访技巧,笔者请广水电视台记者到学校对学生进行培训。记者向学生详细讲解了采访的礼节,如礼貌地打招呼、提问和感谢等,还指导学生撰写采访提纲,包括确定采访主题、设计问题的逻辑顺序等。通过培训,学生学会了专业的采访技巧。后来,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的实践活动在广水新闻播出。这一意外的惊喜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五、成果汇报与思维碰撞

前期,笔者依次带领四个小组通过实地考察、采访、上网搜索资料等途径,深入了解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各组学生用图片、文字等方式详细记录活动过程,并制作成精美的 PPT。在成果汇报课上,每个小组都详细地介绍了所探究的环境污染类型,如大气污染小组展示了拍摄到的工厂烟囱冒烟的照片,以及收集到的关于雾霾天气对人们出行和健康影响的数据;水污染小组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了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流程以及受污染河流的现状等。其他小组纷纷补充或质疑。

激烈的思维碰撞引出了深层次问题。例如,有的学生看到水污染的严重后果后,认为应该严惩污染环境的违法者。笔者及时抓住教育契机,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二条条款,标出关键词“防治”,让学生理解国家对于环境污染问题采取的方针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使学生明白保护环境不仅仅是惩罚违法者,更重要的是从源头上预防污染。

接着,笔者趁热打铁,让学生先观看新闻《湖北两地合力解决“跨界”环境信访问题》,了解不同地区之间在环保问题上的合作与协调,再观看《荒山变青山》新闻,直观地感受生态环境改善后的美好景象。通过观看两段视频,学生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认识到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最后,笔者让学生观看《走进广水,看千年诗画月光海》视频,视频中充满诗意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保护家乡环境的意识。这个环节设计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局限性,引导他们实现从“治理污染”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再到“激发环保意识”的思维进阶。这样教学,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悟出“道德是最高级的法律”,不仅提升了思维品质,还增强了道德修养、责任意识和法治观念。

文字编辑  孙爱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