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课堂交互的技术应用实践

作者: 晏兆富

智能课堂交互的技术应用实践0

执教统编版语文四年级的《王戎不取道旁李》时,教师可以借助AI电子课本、AI互动游戏、讯飞星火大模型、虚拟人物等智能技术进行课堂交互设计,为学生创造生动、高效的学习环境,助力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知识与阅读技能,深入体会文本蕴含的哲理。

一、AI电子课本:奠定朗读与理解基础

教学伊始,教师借助电子课本示范朗读。电子课本以清晰的音频示范读,教师声情并茂地跟读,其抑扬顿挫的语调、准确的字音把握以及恰当的节奏停顿,向学生展示了文言文朗读的规范与魅力,让学生初步感知到《王戎不取道旁李》的韵律之美。例如,在朗读“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时,教师通过轻重缓急的处理,突出了“七岁”“尝”“竞走”“唯”等关键词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意与人物形象。

学生展示朗读时,朗读评测功能大显身手。该功能可从流畅度、完整度、声调、声韵等维度评价学生朗读情况。例如,学生如果在朗读时出现卡顿,流畅度得分就会相应降低;如果声调把握不准确,如将平声误读为仄声,影响了语句的韵律感,声调维度的评分就会降低。精准的评测结果不仅以直观的分数呈现给学生,让他们知晓自己朗读的优劣之处,还能为教师提供教学指导依据——教师可根据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在读“诸儿竞走取之”时把握不准“竞走”一词的节奏,有针对性地再次示范或设计专项训练,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为学生深入理解文言文奠定基础。

二、AI互动游戏:助力情境导入与知识检验

情境导入环节,教师在AI平台上呈现以曹冲和司马光的图片为封面的翻翻卡。这一创意设计瞬间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在学生好奇地通过点击翻开卡片后,教师自然而然地引入“讲好典籍故事”的教学情境。学生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代聪慧的孩童同处一个场景中。这为后续学习营造了积极的氛围。

为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教师设计了趣味选择PK赛和连一连的AI互动游戏。在趣味选择PK赛中,AI系统针对文中“尝”“诸”“竞走”等字词的释义设置选项供学生选择,学生分组选择作答后,AI系统即时反馈对错并统计得分情况。这不仅检验了学生对文言字词的理解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在连一连活动中,学生在AI平台上将文中的人物、事件与对应的描述连线匹配,如将“王戎”与“不取李”相连,将“诸小儿”与“竞走取李”相连等。这种直观的操作方式能帮助学生清晰地梳理故事情节,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知识运用能力。

三、讯飞星火大模型:以智能评价促思考

在学生讲故事环节,教师在讯飞星火大模型中创设“讲故事评价”智能体。当学生讲述完改编的《王戎不取道旁李》故事后,智能体迅速评价学生讲述情况。如一名学生详细描述了王戎观察李树时的神态、心理活动,且语言表达流畅生动,智能体评价:“故事内容丰富,人物刻画细致入微,语言富有感染力,很好地展现了王戎的聪慧形象。”另一名学生讲故事时存在情节缺失、语言平淡的问题,智能体则精准地指出:“故事缺少对其他小儿取李后反应的描写,语言较为平实,可增加一些修辞手法使故事更精彩。”学生深入思考后,增加“诸小儿取李后尝之,果然苦不堪言,纷纷皱眉吐舌,王戎则在一旁淡然微笑”等情节,使故事更加完整、生动。

四、虚拟人物进课堂:增强情境与文化体验

教师通过虚拟人物功能让李白“走进”课堂,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当李白的虚拟形象出现在屏幕上时,学生兴奋不已。李白以其独特的方式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体会古代孩童的智慧与品格:“诸君观王戎之事,觉其聪慧,何以为证?”学生积极回应,阐述自己对王戎通过观察推理得出“李苦”结论的理解:“我觉得王戎非常聪明。他看到路边的李子树果实累累,却没有被路人采摘,就想到这一定是因为李子的味道是苦的。这说明他善于观察和思考,能通过大家的行为推断事情的真相。他没有像其他小朋友一样盲目地摘李子,而是先思考再行动。这种通过观察与推理得出结论的方法,让我明白在生活中遇到事情不能只看表面,要多思考背后的原因。我们只有深入分析问题,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这种穿越时空的交流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为学生创造了一种新奇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整个课堂充满了浓郁的中华文化元素,从古代人物形象到文言文故事内容,再到古典文化氛围的营造,都让学生深深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者单位:十堰市竹山县秦古镇双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