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数据分析的智能体育教学交互探析
作者: 吴艳 夏添
学校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可量化、可记录、可监督、可分析、可评定的智能体育管理和监测评价体系,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笔者以学生体质健康监测项目“跳绳”为例,从教学交互角度探索智能体育“四步四化”教学模式。“四步”即数据获取、精准分析、立体评价、个性指导;“四化”即教学环境数字化、评价反馈即时化、运动决策数据化、练习推送智能化。
一、数据获取,教学环境数字化
智能运动设备的普及为体育教学数据的收集提供了高效、精准的工具。学生佩戴或使用智能运动设备后,教师可以获得第一手数据资料,并借此分析学生的运动状态,调整教学策略。
智能跳绳不仅能自动记录跳绳次数、时长、速度、消耗等关键数据,减轻教师的工作量,还能通过内置传感器以及智能体测屏,分析跳绳者的动作规范程度,如绳速与跳跃频率的匹配度、跳跃高度等,为其提供即时反馈。这能改变以往跳绳评价只能呈现量化数据,而缺乏过程反馈和指导的状态。为此,学校将闲置的小型田径场改造成“智慧运动长廊”,配备能实时监测运动数据的智能体育屏和AI摄像头,并举办跳绳争霸赛,利用电子屏实时呈现数据,吸引学生参与挑战;在下层广场规划“智慧体育角”,学生可以随时进行跳绳、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等体质健康项目的训练和测试。同时,学校引入智慧体育无感设备收集各运动区域的人流量、使用频次等信息,分别建立运动场地信息库和学生个人运动数据库,并联通数据中心进行迭代分析,给学生智能推送适切的体育项目,从而实现教育环境的数字化。
二、精准分析,评价反馈即时化
教师在智慧体育课堂、智慧体育微站以及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用智能跳绳和智慧手环收集学生练习或测试的数据,上传至学校“智能体育”大数据平台。平台能够存储、处理和分析学生跳绳的数据,生成详细的运动报告,帮助教师快速掌握学生的运动状况,识别个体差异,科学、及时地调整教学。 如在智慧体育课堂“跳绳及体能练习”教学中,笔者借助学生使用的智能跳绳和智慧手环设备,清晰地观察每名学生在整节课中的运动状态。如在跳绳体能基本练习中,学生心率强度小于或等于130次/分时,表示他们处于低强度运动阶段,设备屏幕呈现蓝色色块,笔者提醒他们加大练习频次和练习量;学生心率强度介于131~160次/分时,表示他们处于中强度运动阶段,色块为绿色,这是比较正常的,笔者鼓励他们保持;学生心率强度介于161~192次/分时,表示他们正处于高强度运动阶段,色块为黄色,笔者提醒他们留心自身的呼吸频次、出汗状况等身体表现;学生心率强度大于192次/分时,表示他们正处于极限强度运动阶段,色块为红色,笔者提示他们降低运动量,注意调整呼吸。不同色块反馈能及时帮助教师依据教学内容、教学计划,以及学生的身体负荷、心率变化实际状态适度调整后续教学;发现或锁定学生在运动中的异常情况,及时做出科学干预,改变学生运动方案,预防校园运动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手环能详细记录跳绳累计次数、组数、练习时间,反映练习密度的强弱以及身体负荷的大小等信息,精准提供学生在跳绳运动中运动量的变化以及体能消耗的数据。这些数据汇聚到学校智能体育大数据平台,经过体育数据管理系统的精细整理与深入分析,能转化为每名学生的运动健康画像。
三、立体评价,运动决策数据化
学校依托数据赋能课堂教学,实现从班级教学向个体教学的转变。技术团队挖掘体育课堂、智能运动微站、阳光体育运动、学生体质监测等全流程运动数据,结合国家标准及学校方案,制定涵盖运动表现、能力、习惯等指标的立体智能体育评价体系;运用标准测量、动作捕捉、课堂观察等方式,开展过程性和增值性相结合的体育评价,综合量化评价学生运动过程中的体能状态和锻炼情况,全面反馈学生每天的运动表现,形成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大模型,使运动决策数据化、运动方案科学化。
以“跳绳”为例,针对同一名学生,笔者依据其一分钟内跳绳速度与心率的动态变化曲线,深入剖析其速度、灵敏性以及协调性等身体素质的发展态势;通过横向对比其跳绳成绩与其他运动项目成绩,精准洞察该生心肺耐力、下肢力量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例如,一名学生在“一分钟跳绳”中展现出较快的速度和良好的身体协调性,但在耐力跳绳(三分钟跳绳)测试中难以坚持,这清晰地反映出其心肺耐力指标相对薄弱。而这一体能短板往往也会在50m×8往返跑等耐力项目中有所体现,导致该生此类项目的成绩不理想。这意味着该生在耐力项目上需要更多的针对性训练与提升,他并非这类项目的优势参与者。通过这样有深度的立体分析评价,系统能够识别每名学生的体能水平、运动习惯及潜在的运动风险。基于此,笔者可以为每名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锻炼计划,包括目标设定、锻炼强度、锻炼频率等,确保每名学生都能以合适的节奏训练,逐步获得提升。
四、个性指导,练习推送智能化
学校体育学科组与技术团队紧密配合,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借助智慧体育平台和学生体质大模型,为每名学生精心打造专属体质健康档案,智能推送精准化、个性化、多元化、持续化的运动指导方案,促进校内外“1+1”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尤其对于存在健康问题的学生,系统为其量身定制个性化指导方案,持续推送智慧体育作业,帮助其更好地锻炼。
例如,某学生身高150cm,体重却达到70Kg,体脂率高达30%,远超同年龄段健康标准范围。由于体重过大、体脂率过高、自我约束能力不强,他的运动兴趣不高,运动能力较弱,很难坚持体育锻炼。鉴于这种情况,笔者运用学生体质大模型,给他推送智能化的跳绳训练计划,从低强度、长时间的有氧练习慢速跳绳开始,每周训练3[~]5次,每次练习30[~]60分钟。坚持一个月后,在慢速跳绳基础上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指导他针对核心肌群、腿部和上肢力量做辅助练习,增加平板支撑、深蹲起、墙壁俯卧撑等简单的自重训练,每个动作练习10~15次,每天做2~3组训练,并根据其身体适应情况适当增加难度,以提升其肌肉力量和代谢水平,帮助其燃烧更多的脂肪。坚持三个月后,他的体重慢慢下降,在不断坚持中增强了运动兴趣、提升了运动能力、养成了运动习惯。抓住这个契机,笔者再次上传他的各项体质测试成绩,智慧体育平台又向他推送花式跳绳的训练指导方案。这极大地提高了他的锻炼兴趣,科学的训练,促进了其身体节奏感、协调性和灵敏性的发展。经过一年的智能跳绳训练,他的身体素质得到明显改善,身体质量指数(BMI)发展趋势良好。
(作者单位:武汉市育才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