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技术支持的读后续写交互教学策略

作者: 李莉 李志刚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海上日出》凭借丰富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为读后续写教学提供了优质素材。教师可以通过智能课堂教学交互设计,引导学生更好地融入文本情境,拓展思维,提升续写质量。

一、读前启发:智能平台赋能情境导入,做好知识铺垫

教师先运用智能教室的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全景式的海上日出动态影像,生动呈现海上日出的全过程,即画面从黎明前的黑暗逐渐过渡到天空泛起鱼肚白,再到太阳缓缓升起。智能平台同步播放轻柔的海浪声和清脆的海鸥叫声,营造强烈的现场感,让学生沉浸在海上日出的美妙氛围中。

接着,教师将巴金的生平事迹、写作风格以及本文创作背景等资料图文并茂地呈现给学生,帮助他们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课文的情感基调——赞美自然之美,表达对光明和希望的追求,传达对生命的敬畏,为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和读后续写奠定基础。

然后,教师借助智能平台自动筛选出《海上日出》中的“浅蓝”“深红”“负着重荷”“镶”等重点词语,“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等优美语句,以及运用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语句,并通过填词闯关、词汇连连看等游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智能平台提供同类词语和例句等拓展内容,如“上升”的同类词汇有“攀升、升腾、跃升、上浮”等,例句为“热气球缓缓攀升”“炊烟从烟囱中升腾起来”等,以此丰富学生的语言素材,为读后续写环节的语言运用做准备。

二、读中引导:智能软件辅助文本分析,拓展写作思路

文本结构梳理环节,教师利用智能白板的思维导图功能,引导学生梳理《海上日出》的文本结构,将文章清晰地划分为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三个部分,详细标注每个部分作者描写天空、云彩、太阳等景物的语句和关键细节,如“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进而直观地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和作者的观察顺序,体会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现海上日出动态变化过程的方法,为读后续写的情节构思搭建逻辑框架。

写作手法剖析环节,教师通过智能教学软件的聚焦放大功能一一呈现文中典型的写作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色彩描写、动静结合描写等表现手法,并结合具体语句深入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些写作手法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例如,教师在讲解“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明亮的了”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不仅……连……也”的句将自身感受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使情感表达更加深刻。同时,教师利用智能白板展示多则运用类似写作手法描写日出或其他自然景观的优秀文段,如“黄山的云海宛如一片波涛汹涌的大海,在山间翻腾涌动”“洁白的云雾像棉花糖一样,一团团、一簇簇地飘浮在空中, 时而像奔腾的骏马,时而像嬉戏的孩童,时而像展翅的雄鹰,变幻无穷”等,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和分析拓宽写作视角,以便在读后续写中灵活运用多种写作手法提升文章质量。

续写思路启发环节,教师借助智能平台的互动讨论区,发布“如果你是文中的观察者,在太阳完全升起后,你还可能看到哪些景象?”“海上日出的美景让你联想到了什么?”等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经验展开联想和想象,积极发表意见,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作灵感。同时,智能系统根据学生的讨论内容,实时推送相关的图片、视频、文学作品片段,拓展学生的思维边界,帮助学生丰富续写的内容,理清情节发展的线索,为他们独立创作打基础。

三、写中支持:智能助手提供写作工具,强化过程调控

学生开始续写时,智能写作助手为其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学生输入文字后,智能写作助手能够即时检测和纠正主谓不一致、时态混乱、介词滥用导致主语缺失等常见语法错误,并提供详细的语法解释和修改建议,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以“通过这次旅行,使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为例。此句中“通过”和“使”并用造成句子缺少主语,属于“介词滥用导致主语缺失”类型的语病,智能写作助手给出的修改建议是删去“通过”或“使”。

同时,针对学生输入的关键词,智能写作助手能够自动联想并推荐近义词、相关的成语及优美语句,帮助学生拓宽词汇选择范围,提升语言表达的生动性。例如,学生输入“太阳的光芒很亮”时,智能写作助手会提示“光芒”可替换为“光辉”“光泽”等,并推荐“太阳的光辉璀璨夺目,如同一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天空中”等表达方式,引导学生优化表达。

教师通过智能教学平台的实时监控功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写作进度、思路和遇到的问题。对于写作进展缓慢或思路受阻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平台的私信功能及时与其沟通交流,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指导。例如,某学生在续写时先写一只海鸟飞过,接着写沙滩上有个孩子在堆沙堡,前后情节毫无关联,显得十分突兀。教师通过智能教学平台给他推送了一些情节设置和过渡衔接方面的写作技巧资料,包括专门讲解如何在写景文中自然融入人物活动和情节发展的文档,并通过举例帮助他梳理思路。如一篇范文在描写湖边的晨雾后写道:“随着晨雾渐渐散去,湖面上的游船清晰可见,船上的游客也开始了一天的欢乐之旅。”这里用“随着……”很自然地从晨雾过渡到了游船上的游客活动,让整个场景连贯起来。教师建议这名学生在续写时采用这样的表达,比如,在写海鸟飞过后,接着写“飞翔的海鸟唤醒了这片沙滩,不远处,一个孩子被吸引过来,他的目光追随着海鸟,最终落在这片松软的沙滩上。于是,他开始兴致勃勃地堆沙堡……”这样就用飞翔的海鸟作为过渡,把海鸟和孩子堆沙堡这两个情节联系起来,确保了文章情节衔接的流畅性。

四、写后评价:智能系统助力评价,实现多元反馈

学生完成续写后,智能系统自动评价学生的作品。系统会分析词汇运用的丰富度和准确性、语句的通顺程度、修辞手法的运用情况、文章结构的完整性以及与原文的契合度等,并生成详细的评价报告,直观地呈现学生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为学生提供自我反思和修改的依据。例如,学生提交作文后,智能系统精准识别出文中“旖旎”“潋滟”等新颖词语,以及“月亮像个调皮的孩子,在云间捉迷藏”等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句子,予以标注和赞扬,从而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同时,它会清晰地标记“跳的很高”这类有误的语句,给出“检查‘的’‘得’使用是否恰当”等修改建议,助力学生修改。

在智能系统初评的基础上,学生利用智能平台的分组互评功能将作品随机分配给小组内的其他成员进行互评。互评过程中,学生依据教师提前制定的评价量表,从内容创意、语言表达、结构逻辑等方面详细评价同伴的作品,并在平台上撰写批注,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平台的讨论区与同伴交流互动,分享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看法,共同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作品。

教师结合智能系统生成的分析报告和学生小组互评的结果,全面、深入地总评学生的读后续写作品,并选取部分优秀作品和存在典型问题的作品在课堂上展示和讲解,通过对比分析、重点强调等方式进一步明确读后续写的要求和标准,引导学生总结写作经验,掌握相应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提高读后续写能力。

(作者单位:咸宁市通城县隽水镇南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