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新高考与群文阅读

作者: 于泽元 陈孝文

新课标、新高考与群文阅读0

于泽元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哲学博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后,西南大学国际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重庆市基础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曾任教育部第二届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综合组、方案组核心专家,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校本课程开发项目专家组组长;在《教育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140余篇,出版专著10部,主持国家级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11项;荣获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全国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等奖项。

【摘  要】群文阅读不仅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教学形态,还因其与新课标、新高考要求的契合性而得到广泛认可。在育人理念上,群文阅读与新课标、新高考相同,都强调学生素养的生成。在育人目标上,群文阅读强调在复杂文本情境中展开有效的比较、整合、思辨、创新等高阶思维活动,这与新课标所倡导的提升思维能力一致。在学习方式上,群文阅读有助于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任务群的实现,能为学生素养的生成提供有效途径。同时,在新高考命题中,群文阅读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考核学生素养水平的重要方式之一。深入理解和推进群文阅读,对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群文阅读;新课标;新高考;素养形成

群文阅读之所以得到广泛认可,不仅是因为它理念先进,改变了阅读教学形态,还是因为它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与新课标、新高考的要求相一致。深刻认识群文阅读与新课标、新高考相契合的原理与内核,对于做好群文阅读具有重要意义。

一、群文阅读与此次课标修订的深层关联

群文阅读与2018年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2022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下文统称为“新课标”)都指向学生素养形成,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

新课标是在总体的课程改革方案指导下研发的,其修订所遵循的方向可以用“立德树人”和“素养导向”两个核心词描绘。“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在党的十八大上确定的重要命题,是我国教育变革的根本遵循,昭示我国教育从学科本位走向育人本位。所谓“育人”就是培养人的素养,由此课程变革牢固地树立了素养导向的思想。素养导向,简单来说就是课程不再把知识学习作为主要目的,而是以学生素养的形成作为关键目标。对素养的内涵及素养形成机制的理解,最简单的是“在复杂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1]换句话说,素养就是一个人在特定的复杂情境下把事情做成做好的能力。一个人要把事情做好并不是只要有能力就可以,而是需要一系列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共同发挥作用,因此素养是上述内容的综合体。

素养如何才能形成呢?经过大量的研究,我们得到这样一个公式:素养成功形成=经历情境+自主参与+心智运作。[2]也就是说,学生要形成素养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经历复杂情境。既然素养是复杂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一个人只有经历这样的复杂情境,才能逐步形成相关素养,因为只有自己下水游泳的人才可能学会游泳。二是自主参与或经历复杂情境。经历情境一般有两种状态,即被动参与和主动参与。被动参与只是机械模仿,难以形成素养;主动参与则会依据自己的目的深入思考,并调整自己的行为,最终形成处理复杂情境的思维模式。三是在上述自主参与过程中运作头脑。学生要在自主参与过程中通过头脑的运作形成内在的一套心智模型或者认知模式,也就是关于某个事物或者某个行动清晰的理解和思维模式。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复杂情境包含很多不确定性情境,经历者在这个情境中并不清楚接下来究竟会发生什么,无法依靠既定的行为方式很好地解决问题,必须对这个情境有一套清晰的、结构化的思维方式,才能灵活地应对情境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最终解决问题。比如,课堂就是一个复杂情境,教师如果只按照一套固定的模式教学,就难以应对突如其来的学情变化和其他偶发事件,但教师如果对学生学习的原理、内容有清晰的结构化的理解,就可以根据这些原理灵活实施教学,课堂自然精彩。

群文阅读与此次新课标倡导素养形成的逻辑一致。首先,群文实质上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复杂的文本情境。群文是多个文本的整合体,不同的文本为同一个议题提供了不同的信息和答案,文本之间的链接方式也为文本的探索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文本的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把文本理解作为知识进行教学的可能性,学生只有经历这样的文本情境,才能从整体上理解文本。其次,群文阅读非常强调改变现有的课堂教学形态,把阅读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这实质上是让学生自主地进入阅读过程中。[3]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有大量的课堂时间教师并没讲课,而是让学生围绕一个开放的议题阅读、思考、讨论,真正的自主参与就在这个时候发生。最后,群文阅读强调“走向有思考的阅读”,关注学生心智模型或认知模式的形成。它是一个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学生积极思考,提取相关文本中的信息,然后整合这些信息,形成整体的理解结构。比如,统编版语文五年级“民间故事”单元有一个重要的学习目标“把握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群文阅读就是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多篇文本,发现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可以分为三类,即正面人物、反面人物和辅助人物。其中,正面人物一般善良正直,有美好的追求;反面人物是美好追求的阻碍者、破坏者,因此他们的形象往往是丑恶的或恶毒的;辅助人物是问题的制造者或者是问题解决的强大助力,往往是糊涂的或者是拥有超能力的。民间故事的特点是以正面人物对美好的追求或者为大家谋福利为线索形成故事发生、发展的主线,以反面人物的阻碍将故事推向矛盾的高潮,以辅助人物增大问题、阻碍或者帮助解决有关问题来推动故事向前发展。学生有了这样的发现,其学习到的就不是简单的有关民间故事人物的知识和浮于表面的故事情节,而是从民间故事的内在规律层面(道德教化、文化承载、结构程式化、人物类型化、主题传承性)理解故事,发现故事的内在秘密。掌握了这样的理解结构,学生今后再阅读其他民间故事就会读得更容易,读得更透彻,其阅读素养就能获得提升。可见,群文阅读完全符合素养形成的三个重要条件,甚至可以说它就是素养导向下的阅读。值得注意的是,它所形成的不仅仅是阅读素养,还包括多个学科的素养。

二、群文阅读助力新学习样态实现

在立德树人、素养导向理念的指导下,语文课程标准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不仅在学习目标上强调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思维能力,还在内容组织上提出学习任务群、跨学科学习等新样态。群文阅读可以很好地助力上述新目标、新样态的实现,对于学生素养的形成非常有利。

群文阅读能助力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群文阅读是自觉展开思维能力培养的先行者。此次新课标的修订把思维能力作为核心素养之一。自群文阅读研发之初我们就清晰地认识到,思维品质是语文素养的核心,所以群文阅读高举高阶思维的大旗,提倡学生在复杂的文本情境中展开有效的比较与整合、思辨与创新等高阶思维活动,以提升思维品质。其次,群文阅读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先天的优势。一是群文阅读有利于打开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群文由围绕一个议题的多篇文本组成,不同的文本会展示出议题的不同角度,进而让学生从狭隘、单一的意义理解中走出来,进入一个更加丰富、多元的意义理解场域,在开阔视野的同时打破思维阻碍,形成更加复杂而灵活的思维品质。二是群文阅读有利于学生建构更加复杂的思维。群文所提供的丰富意义和多元视野让学生思维的建构不再是简单的,而是复杂的;不再是单向的,而是多元的;不再是单纯接受的,而可能是批判的和创新的。

群文阅读能助力学习任务群的实现。首先,从素养形成的角度看,学习任务群与群文阅读具有内在逻辑上的一致性。此次新课标修订中,重要的改变是提出“学习任务群”概念。学习任务群是通过任务的形式把学习内容整合起来,通过任务中的系列学习活动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参与,在深入的语文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4]从素养成功形成的公式看,学习任务群是学生素养形成的有效路径:它建立了一个复杂的任务情境,让学生在完成系列学习活动中深度参与语言实践,并在实践中展开系统的理解和建构。其次,学习任务群的实现离不开群文阅读。在新课标提出的六个学习任务群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都离不开群文阅读,跨学科学习虽然没有提到阅读,但是任何语文跨学科学习活动的开展都需要以多学科的阅读材料为基础,需要比较与整合多学科的信息,这也是典型的群文阅读方式。可以说,群文阅读与学习任务群有着天然的联结,甚至可以说群文阅读就是小型的学习任务群,群文阅读可以为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从理念到形式上的启示和策略指导。

三、群文阅读有效支撑新高考命题

新高考命题与群文阅读在理念上一致。有学者将高考命题改革方向总结为“三大逻辑主线”,即“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和“情境载体串联线”,并进一步将之概括为“四无四不”:“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无任务,不立题”。这看起来很复杂,结合前面素养成功形成的公式,我们就会明白当今高考命题理念的背后其实是素养形成的逻辑:首先,将主要学习内容综合起来,构建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复杂情境问题,并提供一定的解题线索;其次,在上述问题情境和解题线索的基础上,形成具体的复杂解题任务;最后,将上述问题情境、解题线索、解题任务用文字描述出来。学生在做题的时候,首要的是阅读有关问题情境的文字,根据解题任务的要求,通过比较与综合从题目文本中提取解题条件与线索,而后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形成答案。群文阅读是为促进学生素养形成而构建的。除此之外,群文阅读能为学生应对高考打下良好的素养基础,包括快速阅读能力、从复杂文本情境中提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等。

新高考命题不仅在理念上与群文阅读一致,还采取了大量群文阅读作为命题方式和解题方式,原因在于要考核学生的素养发展水平,就必然要营造复杂情境,而复杂情境的营造往往需要多文本的支撑。在2024年新高考语文全国Ⅰ卷的阅读题中,不管是现代文阅读还是古代诗文阅读,都有至少一半以上的题目可以视为群文阅读。比如现代文阅读Ⅰ提供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和荣维木的《中国共产党抗日持久战的战略与实践》,学生做题时要把这两个选段对照、关联起来阅读,才能很好地回答问题。尤其是第5小题:“习近平总书记曾以《论持久战》为例,指出要‘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请根据材料谈谈《论持久战》对我们‘看问题、想问题’有什么启示。”学生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就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与两个选段联系起来,找到回答问题的线索。再如,文言文阅读题选取了两段有关西汉降将李陵的古籍中的文字,一段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一段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这道题中除了古汉语知识外,阅读部分题目的解答需要综合两个文本才能完成。第14小题特别典型:“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新高考全国Ⅱ卷群文阅读的考查方式更为明显,如现代文阅读Ⅰ不但采用了三段文字对照的方式,而且加上了图片阅读;文言文阅读也是三段文字对照;古代诗歌阅读也采用了群文阅读的方式,比如第15小题的B选项“本诗第二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中的‘梦回吹角连营’一句立意相似”,要理解这一选项,就要把叶梦得的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联系起来读。值得注意的是,作文(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看似不是阅读题,但与群文阅读有着紧密的关系。学生要写好这篇文章,不仅要读懂卷面上的文本,还要对照和整合过去阅读的有关登月的文本,才能从中发现人类不断探索的精神,从而建构主题,确立主线,形成结构,写出一篇立意高远而又大气磅礴的好文章。

其实,群文阅读的意义早已超越了语文学科本身,对于其他学科的高考也具有重要价值。2024年的历史全国卷和各个地方卷中都有大量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的题目,都选上三段、四段甚至五段文字让学生展开群文阅读,在此基础上回答问题或者展开写作。政治高考试题中也有一些类似的阅读材料题,还有一些题目虽然没有采用多段阅读的方式,但是要解答这些题目,必须运用群文阅读的思维,把题目与多段文字关联起来。最近几年地理试题的命制除了展现出图文对照的特点,还展现出需要参照多个文本(在卷面上不出现)解答问题的特点,其所利用的就是群文阅读的思维。

参考文献

[1]于泽元,王丹艺.核心素养对课程意味着什么[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05):21-28.

[2]蔡清田.核心素养与课程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49.

[3]于泽元,边伟,黄利梅.指向深度学习的群文阅读:生成逻辑与实践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22(10):130-137.

[4]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是”与“非”——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访谈[J].语文建设,2019(01):4-7.

(陈孝文系重庆市巴南区语文教研员)

(本文系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2023年度重大项目“化知识为素养:认识-主体论视野下课程思政实践体系建设”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31011)

文字编辑  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