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联体建设“3+6”模式探析
作者: 欧勇科学、有效的教联体建设模式是盘活区域城乡学校优质教育资源、保障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与咸丰县高乐山镇太坪沟小学组建融合型教联体的咸丰县民族实验小学,根据两校区资源优势和发展现状构建了“3+6”教联体建设模式,充分发挥核心校的示范、辐射作用,引导成员校增强优化办学机制与举措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两校区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其中,“3”即依托“共建、共享、共治”三种机制;“6”即聚焦“文化互融、教师交流、教研联动、管理同频、数字协同、德育共进”六方面工作。
一、抓住关键点,文化共建升品位
核心校组织成立以教联体校长为组长、成员校负责人为副组长、各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为教联体规划发展方向、商讨发展策略。经过研讨,领导小组确立以文化互融为主线提升教联体办学品位,推动两校区运行机制融合。
领导小组基于“做有色彩的教育、办有特色的学校”共同愿景,以多种形式在不同范围内举办教联体办学理念、校园文化研讨会,结合本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织锦“西兰卡普”,打造“织彩”学校文化体系,寓意通过教师的“耕织”让学生生命出彩。基于此,两校区整合各自原有学校文化,形成统一的“一训三风”。其中,校训为“绽放自己的色彩”;校风为“博雅有容,同放异彩”,教风为“惟精惟一,成人之‘彩’”,学风为“智圆行方,多元修‘彩’”。
为促进“一训三风”落地,形成融合型办学模式,教联体构建了以教师培养体系和学生评价体系为载体的师生行为文化。“五彩阶梯”教师培养体系将全体教师纳入“点彩启航、星彩薪火、缯彩领军、溢彩登峰、萃彩余晖”培养计划中,分梯队培养与评价教师。“五彩少年”(美德少年、博学少年、活力少年、才艺少年、力行少年)评价体系旨在落实五育并举,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此外,领导小组整体设计两校区教学楼名、文化景观等,促进文化理念的外显化。
二、找准着力点,师资共享强内核
教师是办学的首要资源。教联体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关注成员校实际需求,合理配置交流轮岗教师,并协调两校区教师联合开展教研活动。
在教师交流轮岗方面,教联体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实现师资共享。一是互派教学管理人员。核心校派出校级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到成员校主管教育教学工作,成员校派出行政人员到核心校学习教育教学工作管理办法。通过体验式交流轮岗,两校区各层级干部切实感受到两校区不同的管理机制,进而通过深刻反思与总结获得优化管理的经验,从而更好地服务师生。二是建立以两至三年为一个周期的专任教师互派轮岗机制。核心校向成员校选派学科骨干教师,引导成员校教师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成员校选派青年教师到核心校跟岗学习,综合提升专业水平。三是每学期定期以周为单位安排教学、德育管理人员互动。互动人员以活动观摩与交流等形式相互学习、借鉴,共同完成学科建设、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等方面的预设任务。双向轮岗要考虑两校区实际需求,尽可能形成交流有层次、学科全覆盖的长效发展机制。交流前,教联体要召开动员会,通过代表述职、表态发言、授牌、宣誓等环节,增强交流教师的自我认同感和责任意识。交流过程中,学校要关注相关教师动态,适时反馈与研判其工作成效。交流后,相关教师要形成经验总结材料,为下一期轮岗交流工作提出建议,以优化教师交流轮岗机制。
在教研联动方面,教联体聚焦教学和教研改革重点工作进行两校区联合教研,让教师专业成长显现实效。具体措施主要有如下三点。一是依托校际项目式研讨,开展“课程标准研读、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单元作业设计”等主题的大教研活动。二是实施教联体“青蓝工程”,从行政管理、班主任工作指导、学科教学辅导三个层面实施师徒结对,开展“师徒同上一节课(同理一宗事)、教师素养成长日”等研讨与培训活动。三是对成员校薄弱学科、薄弱年级把脉问诊,联合开展集体备课、课堂观察等活动,推进高效课堂建设。此外,核心校借助县域教研活动互动模式,联合成员校及其他教研共同体学校组织开展各类学科教研成果展评活动,引导教师着力研讨落实核心素养目标的教学策略。
三、夯实落脚点,多维共治提品质
1.管理同频,赋能办学成效整体评价
教联体根据两校区校情建立健全管理和运行机制,细化目标责任,统筹过程管理和评价考核,进而发挥“集群效能”。教联体定期召开管理干部联席会、培训会,分部门交流党建、教学、德育、工会、后勤、安全方面的管理办法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共同研制教联体管理运行的一系列制度,统一管理思想和行动,逐步形成长效运行机制。具体落实举措有如下三点:一是落实行政工作集中管理制——核心校校长(分管校长)实行“走班制”,每月(每周)根据工作需要到成员校办公,落实督导任务;二是推行部门工作融合制——成员校各部门负责人对接核心校相应部门负责人,二人同步拟定部门工作计划和方案,联合开展部门重大活动并共同研判工作效果;三是加强评价体系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按照教联体管理制度和细则修订两校区管理过程与效果考评方案,统一常规工作考评标准,统一评价程序,同步分析工作质量,统筹实施教师考评,激励两校区主动找差距、想措施、补短板,从而整体提升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2.数字协同,推进教研教学方式变革
教联体集两校区力量建设网络教育平台和教学资源库,支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移动学习,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一方面,教联体引导教师探索数字化赋能教学的策略,利用国家和地方智慧教育平台、希沃白板等,常态化开展线上教学研讨活动。为此,教联体开展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活动,组织教师信息素养大赛,利用“互动课堂”诊断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研讨课教学效果,为教师反思教学提供数据支持。另一方面,教联体组织教师通过集体备课、主题研究、在线咨询专家等形式的研讨,系统开发作业、课例等教学资源,并利用网络教育平台搭建资源库,实现校区之间资源共建与共享。此外,教联体注重利用专项资金改善硬件条件,以更好地发挥“专递课堂”效应,助力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
3.德育共进,同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教联体根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建立健全德育工作体系,拟定相关制度和细则,保障德育工作整体推进。在此基础上,教联体着力把好协同育人建设、班主任队伍建设和校本课程建设三个关口,助力两校区同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一是推进家校共育,两校区通过同步开设家长学校、校园开放日等,促进家校协同育人;二是强化队伍建设,两校区同步组织开展新生入学礼、开学教育周及最美大课间评选、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等活动,夯实学生培养成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三是推进课程建设,在“织彩”文化引领下,两校区合力构建“五彩坊”(红色文化坊、紫色科普坊、蓝色健体坊、橙色民艺坊、绿色劳动坊)社团课程,培养学生特长。此外,两校区建立联谊班级,引导学生结对,利用传统节日、法定假日和寒暑假共同开展采春茶、红色基地祭扫等校外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增强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文化素养,发展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民族实验小学)
文字编辑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