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力五级”模型引领教师发展

作者: 程丽芬 邓波

“六力五级”模型引领教师发展0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助推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武汉市鲁巷实验小学根据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定位和实际需求,构建了“六力五级”教师发展模型,设计并实施了相应的教师培养课程体系,让教育家精神根植于教师的日常教学与研究中。

一、立足教育家精神内涵,构建“六力五级”教师发展模型

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不能完全依赖教师个体的自由成长,学校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积极作为、主动谋划,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资源与平台。为此,学校立足“兴趣教育”办学特色,结合大卫·库伯提出的体验式学习循环模式,构建了“六力五级”教师发展模型(如图1)。

“六力”指新时代教师应具备的“思想政治力、学生教育力、课堂表现力、专业学习力、教育研究力、健康生活力”;“五级”指“火、炎、焱、燚、燃”五个层级的教师发展水平。

1.“六力”定位发展目标

学校基于教育家精神中的“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陶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和“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等,提出“思想政治力”目标要求,引导教师坚守正确政治导向,注重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学校基于教育家精神中的“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和“勤修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等,提出“学生教育力、课堂表现力”目标要求,引导教师敏锐洞察每名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理想,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强化课堂管理能力、情境创设能力、课堂生成把握能力,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及数字技术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打造高效、活力课堂。

学校基于教育家精神中的“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等,提出“专业学习力、教育研究力”目标要求,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意识,积极参加专业培训、学术研讨、教学观摩活动,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研究学科前沿知识和教学方法,并运用教育科研方法深入研究教学实际问题,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反思和改进教学行为,逐步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实现从教书匠到专家型教师的转变。

“健康生活力”是学校从关切教师身心健康、引领教师可持续发展角度提出的目标要求,旨在引导教师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实现身心和谐发展。

2.“五级”助力分层培养

为引领不同年龄、水平的教师明确各自“六力”发展目标,学校将教师的发展水平由低到高分为五级。初入职教师一般处于“火”级,他们充满教学热情,但经验不足,需要重点发展思想政治力、学生教育力、课堂表现力。随着经验的积累,教师逐渐进入“炎”级和“焱”级,在专业学习力和教育研究力方面有了更高的追求,学校重点从这两方面培养他们。成长为学校骨干、学科带头人的教师分别属于“燚”级和“燃”级,他们在“六力”各维度上都能不同程度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其他教师成长。需要说明的是,学校客观看待教师个体不同方面素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没有一味要求教师补短板,而是鼓励教师做某个方面的引领者,并为他们创造发展平台。

二、构建完整培养机制,助力教育家精神落地生根

学校利用AI分析教师所处层级和“六力”发展情况,为他们量身定制培训课程和发展规划,并推行导师制为其提供针对性指导,促进其在教育家精神感召下自觉树立职业追求,努力向更高水平、层级发展。

1.绘制教师画像,找准个人成长点

学校汇集反映教师工作表现的数据,借助AI生成每名教师的“六力”品质发展雷达图,帮助教师分析自身“六力”品质发展的均衡性和稳定性,明晰个人发展方向。例如,图2刻画了某教师连续三年在六个维度上每年获得的分值,直观反映出他这三年在健康生活力、课堂表现力、专业学习力维度表现出较好且均衡的发展态势,但在教育研究力等维度存在不足。由此,他发现自身处于专业技能均衡发展但科研能力有待提升的状态,进而明确发展目标。

2.开发“六力”课程,满足多元发展需求

学校组织教师聚焦“六力”开发包括6个模块、39门子课程的培训课程。每个模块课程分通识、学科(专业)、拓展三个类型。通识类课程属于必修课程,学校要求全体教师学习,考核成绩计入个人学分;学科(专业)类课程属于团队选修课程,学校要求教师以所属团队为单位参加培训,团队所修学分等同于个人学分;拓展类课程属于个人选修课程,具有开放性、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学校鼓励教师利用碎片时间研修,并给予一定的学分。以“学生教育力”模块课程为例,该模块的通识类课程设置“德育法规”“打造家校共育的教育场”等内容;专业类课程分年级设置,包括“育德探索”“兴趣德育100步”等系列化内容;拓展类课程设置“班级管理实践智慧”“班主任专业素养”等选修内容。

3.成立教师团队,实施铸魂强师行动

学校基于课题研究需要,成立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教育项目团队,STEAM创新教育项目团队,心理健康教育项目团队,体育与艺术教育项目团队等6个教师团队,为教师提供以“六力”发展为指向的团队合作研究与培训平台。每个团队汇聚不同级的优秀教师,组建不同维度的专业引领者团队,其他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加入某个团队。这个双向选择机制也是双向成就机制。

在团队活动规范方面,学校采取“四定两重”原则,即团队活动要定时间、定人员、定地点、定主题,注重过程管理和实效。学校规定活动每月开展四次,除一次个人自修外,两次集中培训由教师发展中心策划,由党总支、德育、教学、工会等部门牵头落实,一次团队选修课程培训由各项目团队分别组织开展,团队中“燃”级教师提前商定研讨主题和形式,确定3~5名分享人,并为其他成员分配研讨任务。这样的组织框架助力教师围绕“六力”发展目标深入学习,研讨相关教学难题,培养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为教育家精神落地提供了保障。

为助力教师发展,学校除了邀请校外知名专家和优秀教师来校做指导教师,还推行校内导师制度,教师团队成员可在团队内选择自己心仪的高层级教师作为自己的导师。这样的导师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宽松的人文环境,有利于调动教师个体发展的内驱力。

(作者单位:武汉市鲁巷实验小学)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基于兴趣教育理念的研究型教师团队建设”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1JA139)

文字编辑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