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浸润行动:《本草纲目》插图赏析课程探析

作者: 刘钰涵 杨诚

湖北中医药大学积极搭建高校美育浸润与中医药文化研究桥梁,建构《本草纲目》插图赏析美育课程,探索具有中医药院校特色的美育浸润途径。

一、《本草纲目》插图美育价值论述

《本草纲目》是图谱类中医药经典,收辑药物1892种,配药材形态图1100多幅。从美学角度赏析其插图,有助于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了解中华传统美学和中医药文化内涵,增强审美素养及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与热爱。

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欣赏插图视觉之美的同时学习中医药知识,提升审美能力和专业素养。《本草纲目》将1100多幅插图归入16部、60类中,这些插图不仅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用性,能为学生认识各类药材提供生动的图样,还具有多元的审美价值,能使学生受到美的浸润。在构图样式方面,有的插图采用全株式构图,描绘药材的整体形象,有的插图仅绘制可入药部位的形态,似陈列品一般直观呈现。在造型手法方面,插图既注重写实,又追求神韵,能让学生在欣赏药材外形的同时感受其内在特质和生命力,这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形神兼备的美学追求。如乌梢蛇、螳螂、龟鳖甲等动物药材插图通过精致刻画姿态、神情,展现动物的灵动之美。另外,大部分草药插图中,草药的主茎在中轴线上,其中对生植物的叶子呈现左右对称状态,具有形式美感。在画面构成方面,每页上下分栏,呈现四至六幅不等的插图,不仅以整齐的排列方式体现秩序美,还有利于对比分析药性。如《本草纲目》中记载“菊之品九百种”,其中,作为“十大楚药”之一的福白菊具有散风清热、明目解毒等功效,被中药界称为“广谱抗生素”,教师可将其图片与杭菊、亳菊、滁菊、怀菊等图片对比分析,增强学生识别药材、分析药性的能力。

其次,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插图赏析的基础上开展“再创作”活动,提升审美创造素养。例如:根据古籍插图进行中草药临摹,并对临摹作品进行创意美化和数字化加工,为其增设蕴含药材采集、加工及使用方式等信息的二维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美化手法修复古籍中的图像,实现从美学认知到美育实践的提升;等等。

基于以上分析,学校在课程建构过程中以明清版《本草纲目》插图为切入点,一方面从构图样式、造型手法、画面构成等维度揭开古代医药学家的插图审美视角,帮助学生提高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感悟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设计相关的艺术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中医药文化融入现代设计、绘画、摄影中,以全新的艺术形式展现中医药文化魅力,发展创造美的能力。

二、《本草纲目》插图赏析课程设计

学校以《本草纲目》插图赏析课程设计为抓手,助推美育课程体系建设,探索美育浸润新途径。

1.学情调研与分析

教师通过调研把握学生的审美基础和兴趣点,探析合适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因材施教,更好地落实美育浸润目标。

前期调研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摸排学生的基础;二是调查学生期望的教学形式与实践路径。基础摸排主要通过线上测试进行,测试内容涉及插画常识、《本草纲目》艺术内涵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分析测试结果,我们发现学生比较熟悉《本草纲目》的成书历程和内容,但对传统美学和图像赏析缺乏必要的认识。学生期望的教学形式与实践路径主要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分析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学生对学习艺术理论、提高审美能力有强烈的期待,他们喜欢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乐于实践,不喜欢灌输“干货”的教学。基于调研结果,学校将《本草纲目》插图赏析课程分为艺术理论学习和艺术创新实践两个模块。

2.艺术理论课程设计

艺术理论课程包括“图像学基础”和“插图赏析实践”两部分内容,旨在培养学生解读图像艺术表现手法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中医药专业素养。以“艾叶”插图赏析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构图样式、造型手法等方面赏析艾叶插图,形成如下四方面审美共识,并在美育浸润下潜移默化地获得专业素养的提升。

一是插图具有自然质朴之美。初看插图,艾叶植株从舒展或卷曲的叶片到带有一定粗糙质感的茎秆,都散发着一种源自大自然的质朴韵味。它没有华丽的修饰与精细的雕琢,让人仿佛看到了其生长在田野山间的真实场景。这契合古人欣赏自然万物本真状态的审美观念。通过读图,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中草药的天然美感,还能提升观察力和专注力,这为他们今后在研究病理切片、医学影像时敏锐地捕捉细微的关键信息打下了基础。

二是插图具有科学严谨之美。插图通过呈现艾叶植株全貌及其关键局部的特写,严谨、细致地勾勒其各个部分的特征。每个叶片的纹理、每根茎的走向、每种形态的展现都是为了准确传达艾叶的植物学特性,以服务于医药学知识的记录与传播。科学、精确的绘图方式有利于培养和塑造学生的科学思维,这种思维将贯穿他们的医学生涯,让他们在诊断推理、制定治疗方案时自觉遵循科学依据,注重逻辑严谨性。

三是插图具有简约典雅之美。插图中,艾叶主体突出,背景等元素被弱化,呈现简约之美。其实,大多数插图采用木版画或白描形式呈现,没有纷繁复杂的色彩搭配与绚丽的视觉冲击,整体风格典雅,有利于体现中华传统美学中线条的艺术魅力和中医药文化的厚重感。通过赏析插图,学生能深入体会中华传统审美观在医药学领域的独特表达,坚定文化自信。

四是插图具有实用功能之美。虽然插图本质上是为了辅助说明艾叶的相关医药学知识,但从审美角度看,这种实用性赋予了它别样的美感。实用性与艺术性融合的特点让插图的审美价值超越了单纯的视觉欣赏层面,体现出古人对功能与形式和谐统一的审美追求。在插图赏析过程中,学生能深刻地认识到医药学知识与实践应用紧密关联,这有利于触动他们在学习医药学的过程中主动探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避免陷入脱离实际的纯理论学习误区。

3.艺术创新实践课程设计

艺术创新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十大楚药’图谱临写与创作、中草药漆扇DIY、手工书籍装帧技艺、中医药古籍修复”等专题内容,着力凸显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在“‘十大楚药’图谱临写与创作”的教学中,教师以蕲艾、半夏、天麻等图谱为核心,指导学生深入领略“楚药文化”,临写其形态,表现其神韵,并基于临写作品开展创意美化、数字化加工等“再创作”活动。在“中草药漆扇DIY”课程实施中,学生先以茜草、紫草、苏木、红花、黄栀子、姜黄、黄芩、紫苏等为原料制作染料,然后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漆扇的制作工艺,最后用中草药染料制作体现中医药特色的漆扇作品。“手工书籍装帧技艺”课程旨在向学生传授线装、蝴蝶装等古式装订手法,讲解封面选材与装饰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掌握传统技艺,感受中医药古籍的文化韵味,助力中医药文化保护与传承。在“中医药古籍修复”课程实施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遭受岁月侵蚀的我国古代医学典籍的文字、插图进行图像学修复,他们先采集古籍的基本信息,如尺寸、装订方式、纸张类型、酸碱度等,再记录古籍的病害、字迹溶解情况等,最后制定中医药古籍修复方案并参与修复工作。

(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时珍实验室)

(本文系2024年湖北本科高校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美育浸润行动下《本草纲目》插图赏析课程教学实践研究”的成果。课题编号:2024354)

文字编辑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