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列微课在不同教学场景中的应用
作者: 冯璐初中英语“知识模块建构专题复习”系列微课在课堂导入、知识点讲解、课后复习、拓展学习等教学场景中都发挥着关键作用,能有力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学生英语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课堂导入场景,激发认知期待
微课作为一种课堂导入工具,能够通过图片、声音、动画、文字等元素的融合呈现,营造生动、逼真的语言情境,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认知期待。
例如,在初中英语“知识模块建构专题复习”系列微课第33讲“被动语态”中,教师巧妙运用一段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即兴用中文答记者提问的精彩视频,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节课的核心语法知识——被动语态句型“Chinese is studied by many foreigners in the world”。这种通过真实情境引出语法知识的方式,相较于传统的直接讲解,更能让学生理解语法在实际语言运用中的意义与价值。此外,该微课的另一个亮点是创新性重组教材资源。它以中国传统饮品“茶”为线索,将茶的种植、生产、制作、包装、运输以及传播等过程巧妙融入教学。这样,学生不仅能接触到与茶相关的丰富词汇和表达方式,还能遵循“形式—意义—使用”的语法学习规律,逐步感知被动语态在不同情境下的具体应用。例如,在描述茶叶的生产过程时,学生会听到“Tea leaves are picked by hand.”(茶叶被手工采摘)的句子,从而清晰地理解被动语态的结构与用法。新颖的课堂导入,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后续的学习内容充满渴望,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知识点讲解场景,加深知识理解
系列微课以简洁明了、深入浅出的方式详细讲解知识点,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为突破初中英语的重点内容“现在完成时态”学习难点,我们精心设计“现在完成时态”系列微课。首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现在完成时态”的概念和用法,微课教师以学生喜爱的英文原版电影剪辑视频导入。在视频中,学生可以看到一对好友Tom和Peter讨论各自去过的国家和城市,并对这些地点做出评价。在谈论“去过某地”话题时,两人均使用了现在完成时态。真实的对话场景使学生对现在完成时态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接着,微课教师以时间轴的形式详细阐述“现在完成时态”的两种主要用法:一种是“表示过去发生的某一动作产生的结果或对现在造成的影响”,例如“I have lost my key. I can't open the door.”(我把钥匙丢了。我打不开门了);另一种是“表示过去已经开始,并一直持续到现在的动作或状态”,如“I have lived in this city for five years.”(我在这个城市已经居住五年了)。在讲解过程中,微课教师列举了already、yet、since等现在完成时态的常见标志词,帮助学生快速识别和运用现在完成时态。同时,微课教师细致地梳理并对比呈现了学生容易混淆的have gone to,have been to,have been in等用法。例如,“He has gone to Beijing.”(他去北京了,还没回来),“He has been to Beijing.”(他去过北京,已经回来了),“He has been in Beijing for two weeks.”(他在北京已经停留两周了)。这能使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
此外,在系列微课中,教师着重讲解了“现在完成时态”和“过去完成时态”的区别。这是学生经常出错的地方。微课教师通过经典句型“By the time...had already left”(到……时候,……已经离开了)形象地展示了“过去完成时态”的特点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以“By the time I got to the station, the train had already left.”(当我到达车站的时候,火车已经离开了)为例,过去完成时态用于主从复合句中,表示“过去的过去”,其基本结构是“had+过去分词”,常与by,before等引导的时间状语连用,使用时要注意动词形式的准确性和时间状语的使用。通过讲解,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过去完成时态”在表达时间顺序上的特殊性。
三、课后复习场景,构建完整知识框架
初中英语“知识模块建构专题复习”系列微课在课后复习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将教材中零散的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能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提升学习效率。
在“动词辨析”的两节微课中,教师根据学生容易混淆的“beat/win”“accept/receive”“attend/join/connect”等动词组,制作思维导图,对其进行系统整合,将它们的用法、区别以及例句等清晰地展现出来。
在复习备考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知识掌握方面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选择微课进行学习。具体来说,如果学生在动词辨析方面存在较大问题,他们可以重点观看“动词辨析”系列微课,通过反复学习和练习,加深对同义不同形动词或词组用法的理解和记忆,如表示“花费”的一组动词“spend/take/cost/pay”,表示“到达”的动词词组“get to/arrive at/reach”等。
四、拓展学习场景,提高综合能力
除了在课堂教学和课后复习中发挥作用,系列微课还为学生的拓展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能够在提升学生语言技能、丰富学生文化知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在听力技巧提升的微课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提高听力水平。教师首先列举restaurant,airport等一系列地点类标志词,并给出与之对应的soup,flight等关键词。这些关键词能够帮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快速推测对话发生的地点和对话人之间的关系。例如,当学生听到“soup”时可以联想到对话可能发生在餐馆(restaurant);当学生听到“flight”时可以推断出对话与机场(airport)有关。通过关键词推测语境是提高听力理解能力的重要技巧之一。
在英语写作策略指导方面,系列微课也能发挥其价值。在“读后续写”这节微课中,教师通过有趣的动画将复杂、枯燥的写作知识讲解简单化、趣味化。读后续写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微课教师梳理了故事续写的小秘诀,即理清六要素“when,where,who,why,how,what”(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过程、结果)。这六个要素是构建一个完整故事的基础,学生只有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这六个要素,才能写出合理的续写内容。
例如,在冒险故事的读后续写中,学生需要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一个神秘的夜晚,地点是古老的森林里,人物是勇敢的探险家,原因是为了寻找传说中的宝藏,过程是在森林中遭遇了各种困难和挑战,最终是否找到了宝藏以及他们的命运如何。通过分析,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发展脉络,结合已有的线索写出故事的高潮部分,回答“What did explorers do?”和“What did explorers have?”两个问题。例如,一名学生用英文续写了如下内容:“探险家们在森林的最深处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洞穴,传说中的宝藏似乎就在其中。然而,洞穴中布满了各种机关陷阱。他们凭借着智慧与勇气,一步步破解机关。但在即将到达宝藏所在之处时,地面突然剧烈震动,洞穴开始坍塌。探险家们拼尽全力冲向出口,在千钧一发之际逃出了洞穴。虽然他们并未得到宝藏,但这次经历让他们明白真正的宝藏或许并非金银财宝,而是在探险过程中收获的勇气、友谊与成长。”此外,微课教师提醒学生在续写过程中要找到原文提供的关键词,并保持语言风格的一致性。
(作者单位:孝感市丹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