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学思结合的英语学习活动观

作者: 涂志群

践行学思结合的英语学习活动观0

初中英语系列微课语言运用综合能力模块的完形填空专题由第54、55、56讲构成。该专题充分考量学生的认知规律,整体架构从基础到提升再到巩固应用的学习内容,为践行学思结合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提供了范例。

一、创设主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第54讲恰似一把开启学习之门的钥匙,以充满趣味性与启发性的方式引入教学内容。例如,在开篇之时,微课教师巧妙引入盲人点灯笼的故事。在一个黑暗的夜晚,一个男人来到一个孤寂的村庄,故事就此展开。文章首句“At a dark night,a man came to a lonely village.”清晰地揭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开端,为学生初步构建故事框架奠定了基础。文章尾句“Never put yourself in a dark   when you feel left out...,are you ready to light your lamp?”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能升华情感,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即使身处困境也不应放弃希望,而应积极面对。在故事讲述过程中,微课教师细致解读文中的“Wasn’t he funny to carry a lantern?”“the man felt surprised again.”“the man was lost in thought...”等描述情感变化的句子,使学生置身于故事之中,真切地感知人物内心情绪的起伏,精准地把握故事情节的推进脉络。

在讲解解题方法环节,微课教师将拼图游戏与完形填空类比,展现了独特的教学智慧。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回顾玩拼图的经验,从寻找拼图的边缘部分开始,逐步构建完整的画面。类比完形填空,他们意识到要先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大意,再逐一填补细节空缺,使文章完整、通顺。他们积极地讨论、总结玩拼图的策略与技巧,如观察颜色、形状是否匹配,寻找关键图案的衔接处等,进而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完形填空的解题步骤,如先快速浏览全文,抓住文章的主题句以获取大意,然后依据上下文线索、语法规则以及词汇的辨析等选择合适的单词或短语填空。

这样的教学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知识迁移能力,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全新地认识与理解完形填空题型,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结合中考真题,梳理解题策略

根据学习进程,第55讲聚焦中考考点的深度梳理,旨在为学生提供攻克完形填空难题的有力武器。微课教师精准地提出根据上下文语境选择、根据文化背景和常识选择、单词辨义和固定搭配、句子结构和逻辑推理四种解题策略。为了让这些抽象的策略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微课教师以孝感、武汉、黄冈等市的中考真题作为教学素材,结合实例详细解析每种策略的具体应用方法。

例如,在讲解“根据上下文语境选择”策略时,微课教师选取了一篇关于旅行经历的完形填空文章。文章描述主人公在旅途中遇到了各种困难,但始终保持乐观的态度。其中有一个空格需要填写一个描述主人公心情的形容词,微课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上下文,关注前文提到的“尽管旅途艰辛,但沿途美丽的风景让他感到欣慰”等语句,从而推断出此处应选择一个表示积极乐观情绪的形容词,如“cheerful”。通过实例分析,学生深刻体会到上下文语境在完形填空中的关键作用,学会了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捕捉线索,准确地选择合适的答案。

在讲解“根据文化背景和常识选择”策略时,微课教师引入一篇涉及西方传统节日习俗的完形填空。文中提到在圣诞节人们会互赠特定的礼物,而其中一个空格涉及圣诞节习俗。微课教师借此机会向学生介绍西方的圣诞节说明其庆祝活动包括家庭团聚、交换礼物、扮演圣诞老人、布置圣诞树、在圣诞袜里放礼物等。微课教师通过与学生分享关于西方圣诞节的相关文化知识,使学生明白在这种情境下应选择符合该文化背景的词汇或短语,如“Christmas stockings”等。这不仅帮助学生正确解答了题目,还拓宽了他们的文化视野,增强了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对于“单词辨义和固定搭配”策略,微课教师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如“spend...on...”“pay for...”等常见的固定搭配在完形填空中的应用,以及细致分析“look, see, watch”等近义词——look强调看的动作,see强调看的结果,watch强调专注地观看——让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完形填空词汇选择的技巧。

在讲解“句子结构和逻辑推理”策略时,微课教师以一篇含有复杂从句的完形填空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的主、谓、宾、定、状、补等成分,理解句子之间的因果、转折、并列等逻辑关系,进而通过推理确定合适的答案。以文中句子“Although he was tired, he still kept going, because he knew that he was close to his goal.”为例。通过对“although”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和“because”引导的原因状语从句的分析,学生准确地理解了男主人公虽然身体疲惫,但仍然继续前行,是因为他已知晓此时他与人生目标如此接近。学生只有对复杂的句子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才能在相应的空格处填写正确的单词或短语。

三、突出应用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第56讲的教学重点聚焦于应用实践,旨在让学生将前两讲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真正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微课教师以本地中考试题为核心素材,深入分析每一道题,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例如,在分析命题规律时,微课教师指出完形填空命题从语句、语段、语篇三个层次设题。在语句层次,题目注重考查学生掌握词汇、语法、固定搭配等基础知识的情况;在语段层次,题目注重考查学生理解句子之间的衔接与逻辑关系的情况;在语篇层次,题目着重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大意以及把握文章情感脉络的情况。微课教师通过具体题目详细地向学生展示如何从语句、语段、语篇三个层次分析题目,如一道环保主题的完形填空题在语句层次上考查“protect”与“preserve”两个近义词的辨析,protect侧重防止伤害或破坏,强调主动保护,而preserve侧重保存、保留某种状态或事物,强调维持和延续既有状态;在语段层次上通过前后句子中表示因果关系的连接词,考查判断空格处应填的符合句子逻辑关系的合适动词的能力;在语篇层次上考查根据文章倡导环保的主旨,选择符合环保理念的词汇或短语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从出题者的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微课教师巧妙地改编中考真题中的语句。例如,微课教师将原句中的某个关键词替换成其近义词,或者改变句子结构,让学生分析这样改,对答案产生的影响。微课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增、扩、删、减等改编技巧,使学生深入感受命题规律和特点。比如,在一道原句为“The boy was so excited that he couldn’t help jumping.”的题目中,微课教师将“excited”改为“thrilled”,让学生思考在这种情况下答案是否会发生变化。学生发现单词改变,答案不会改变,不过主人公的情感变得更加强烈。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词汇的内涵与外延,以及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运用技巧,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在面对完形填空题时能够更加从容自信地应对。

(作者单位:孝感市孝南区实验初级中学)

互动链接

万聪

孝感市文昌中学教育集团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can/could/may/might/shall/should/will/would /need/must10个情态动词的用法。为了系统地梳理、复习这些语言知识,我尝试利用“情态动词”微课引导学生自主回顾、总结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我通过平台以线上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观看“情态动词”专题微课。在观看过程中,学生自主翻看教材,找到知识点的出处,同时完成思维导图,整理每个情态动词的具体用法和表达的含义。以情态动词can为例,首先,它可以用来谈论某人具有的能力,如“I can play the piano”;其次,它可以用来发出邀请,如“Can you go to the movies with me? ”;最后,它的否定形式can’t可以用来表达否定的推测,如“They can’t be his. He doesn’t wear glasses”。在整理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用彩色笔标注存疑之处。例如:既然can的否定形式can’t用来表示否定的推测,那么can的肯定形式能否用来表示肯定的推测呢?学生带着这样的疑惑在第二天的课堂上与组员共同探讨,最终展示各小组总结归纳的成果。随后,我引导学生再次观看微课,并以当堂小测验的形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汤方红

孝感市楚澴中学教育集团远大校区

被动语态一直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不同时态被动语态的理解和运用。我在教学该专题前在班级微信群分享“被动语态”第一课微课时,让学生初步认识被动语态的结构“be done”,了解可以运用“主宾大挪移,be done换心脏”的方法把主动句变成被动句,知道不及物动词和感官动词无被动语态等,以减少学生学习被动语态的焦虑感。在人教版九年级第5,6,7连续三个单元的被动语态语法学习结束后,我在班级微信群分享“被动语态”第二课时微课,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复习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等时态的被动语态结构和应用案例,进一步掌握被动语态的重点结构“be done”,突破在具体情境中恰当使用被动语态、注意Be动词的变化的被动语态运用难点。

熊芳

孝感市文昌中学教育集团澴川校区

在教学感叹句专题时,我先向学生展示了英语教材中的感叹句,让学生初步感知感叹句,进而带领学生按照引导词what和how对例句进行分类,然后通过微课给学生讲解英语中感叹句根据词性确定引导词的方法——当感叹句中心词是名词时用What引导,当感叹句中心词是形容词或副词时用How引导。班级中所有的学生都能听懂讲解。如何在会解题的基础上实现能运用呢?我先补充了感叹句“一断二加三换位”的造句方法——在陈述句中找到需要强调的部分,将句子的主谓结构和被修饰的中心词断开;根据中心词的词性添加合适的感叹词;把添加的感叹词放在句首,将剩下的部分按照感叹句的结构换位。随后,我带领学生将陈述句“She is a beautiful girl”改成感叹句。如果强调的中心词是名词girl,用What引导,主谓结构是she is,改后就变成“What a beautiful girl she is”;如果强调的中心词是形容词beautiful,用How引导,主谓结构是the girl is,改后就变成“How beautiful the girl is”。通过现场听讲和观看微课视频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学生对感叹句的构成及造句方法有了清晰的认识,并且能熟练地将其运用在写作中。